桃源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一个养殖大县,特别是禽蛋产业发展很迅速。为了进一步摸清桃源县禽蛋产业发展现状,我们对全县禽蛋产业及蛋鸡养殖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现状与特点
1、养殖规模大、形势好。桃源县是一个传统养鸡大县,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禽蛋价格持续上扬,激发更多农户投入蛋鸡养殖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全县蛋鸡养殖大户已发展到758户,蛋鸡存笼总量达到400万羽,集中分布在陬市、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剪市等6个乡镇,并形成了陬市毛家桥、杨家港,深水港子贤、木公,漳江海螺山、尧河,青林大洋,枫树苏家堆和剪市八公桥等多个蛋鸡养殖小区,还建成了全省第一家蛋鸡种鸡场——桃源华裕种禽有限公司,总投资300多万元,饲养种蛋鸡3万羽,可年提供优质蛋鸡苗300万羽,桃源县已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蛋鸡养殖大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蛋鸡总产量可突破500万羽,养鸡大户可达1000户以上。
2、禽蛋市价高、效益好。据调查了解,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禽蛋市价持续攀高,最高时价达172元/件,近期虽有所波动,但仍维持在145元/件的较高价位。按照当前价格计算,一个饲养周期(500天)一只蛋鸡可创产值130元左右,除去饲养成本100元/羽,羽平可获利30~35元左右。如漳江镇海螺山六组养鸡大户江大键,现饲养蛋鸡1.7万羽,今年已产鲜蛋210吨,获纯利26万元,预计到年底可获利35万元左右。全县按400万羽产蛋鸡估算,年可产鲜蛋54400吨,创产值3.38亿元,获纯利0.85亿元。
3、服务水平高、模式好。在调查过程中得知,在桃源县蛋鸡养殖起步阶段,各养殖户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相互之间采取低价销售、压价销售等手段开展恶性竞争,一度形成“肥水外流”或“卖蛋难”的局面,造成全县养鸡户普遍亏损。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维护蛋鸡养殖户的利益,县里及时召开了养鸡大户代表会议,积极研究对策,并于2002年元月发动全县9个蛋鸡养殖大户组建成立了桃源县三江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统一育雏供鸡苗、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物质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四统一”的管理办法,为养殖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还经常组织开展市场调研和培训,及时准确的将市场动态、养殖技术和信息传递给养鸡农户,切实解决了蛋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农户科学养鸡水平。通过合作社的内引外联,紧密地将各蛋鸡养殖户连接在了一起,合作社规模和蛋鸡饲养量也连年攀升。2005年,合作社会员发展到262个,蛋鸡存笼总量达到113万羽,年产鲜蛋1.5万吨,实现产值1.12亿元,社员户平获利5.77万元。到目前为止,合作社会员已发展到300个,蛋鸡存笼总量达到200万羽,预计年内可产鲜蛋2.7万吨,实现产值1.68亿元,社员户平可获利20万元。
4、蛋品质量高、销路好。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好的产品没有品牌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整合包装,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对此,桃源县加强了禽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禽蛋生产操作规则,从栏舍的选址、建设到蛋鸡的饲养、防疫都严格按照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组织实施,并建立了与省市配套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加强了对饲料、药物和禽蛋产品的安全监管,先后多次对全县的饲料、兽药销售点进行了抽样检查,没有发现禁用或变质的兽药和饲料。同时还积极组织蛋鸡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先后向上申报了“海螺山牌”和“三尖牌”两个禽蛋品牌。目前,“海螺山”牌禽蛋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三尖”牌禽蛋也通过了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检验,即将呈报农业部进行认证。如今,桃源禽蛋以一流的品质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并在广州、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建立了销售窗口,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产品畅销到湖北、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年销量达到5万多吨。
二、存在的问题
桃源县在发展禽蛋产业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疫情隐患较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种不规范。少数蛋鸡养殖户引进鸡苗没有向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申报,而是直接从外地引进,导致疫情暴发。如去年青林乡大洋蛋鸡养殖小区发生疑似禽流感疫情,扑杀蛋鸡6.5万羽,直接损失近百万元。其主要原因就是养殖户直接从河北某牧业公司引种引发的。二是免疫不规范。部分蛋鸡养殖户从外地引种,按照外地提供的免疫程序实行免疫,却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不接受当地畜牧部门指导,导致免疫效果不佳,加上部分养殖户贪图小利、嫌麻烦,对即将淘汰的蛋鸡免疫落实不到位,留下了暴发疫情的隐患等等。三是管理不规范。部分蛋鸡养殖户在栏舍选址、建设等方面不按照标准化规程操作,生产区与生活区没有完全分开,栏舍间距近,养殖密度高,又缺乏必备的消毒、无害化处理设施;加上极个别不法商贩违法经营,贩运病死畜禽,增加了疫情暴发的风险。
2、养殖污染较重。大部分蛋鸡养殖户没有修建粪便处理设施,生产的鸡粪全部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场所,生产污水随意排放,恶臭难闻,污水横流,污染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周围群众反响比较强烈。
3、占用耕地较多。随着政府扶持和养鸡效益的驱动,许多农户在投入蛋鸡生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兴建鸡舍。据国土部门最近统计,从2002年以来,全县兴建鸡舍共占用耕地面积1000多亩,仅深水港乡就占用100.95亩(其中占用农田81.95亩,旱地19亩),违反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引起了市、县国土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按有关规定对违章建筑的养殖户下达了处罚通知书,处罚额度高的达10万元以上,少的也有几千元,养殖户意见较大。
三、建议与对策
蛋鸡产业作为桃源县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好。我们应当把它当作全县的一个产业项目、一条增收途径、一张经济名片精心扶持和打造,着力在“产业规划、准入导向、防疫保障、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上做好文章,实现蛋鸡产业更优更实更强发展。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抓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促进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坚持“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分散养殖、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思路和“高起点、严把关、慎运作”的原则,完善全县蛋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和帮助农民群众搞好蛋鸡养殖。切实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市场风险教育,把市场运行的“无形之手”和产业发展的“有形之手”紧密结合起来,变过去的行政推动为群众自发,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对待蛋鸡产业发展,切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地跟风跑,也不能人为地干预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二,抓好准入引导,规范管理,促进有序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执业为民”的原则,制定蛋鸡产业规范发展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简易便民、严谨高效、管用可行的准入机制,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养殖产业项目服务,实行前置审批制度,纠正蛋鸡产业中的无章、无序、无控的自由式发展行为。要引导群众组建并加入产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让农民群众自我规范、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过去蛋鸡产业发展中形成的不规范部分,要想法逐步把它规范过来。对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等问题,应当全面清理、加大宣传、适度处置、严格报批、规范管理,既要保证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又要保护农民群众生产创收的积极性,不能搞一刀切、一阵风,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对已占用基本农田建场的养殖户,可以签定承诺书,限期(3-5年)复耕,逾期不改的再实施处罚。对今后投资进入蛋鸡养殖行业的,要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不能再自行其事、各自为政,要引导群众利用“三地”(荒地、坡地、旱地)建鸡场,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做到鸡场选址、布局合理,远离生活区,防止疫病交叉感染。
第三,抓好机制完善,防控包保,促进安全发展。蛋鸡产业要发展,疫病防控是关键,是核心,也是最大难题。如果防疫措施不到位,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损失。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控管理办法和规模养殖大户防疫管理暂行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让基层干部和养殖户都知晓防疫程序,建立蛋鸡养殖档案,明确防疫包保责任,保障蛋鸡养殖的安全。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联接的防疫防控安全屏障。建立健全“三员三制”疫病防控体系,即在基层明确免疫监督员、大户防疫员、联络服务员,构建科学免疫机制、跟踪督导机制和干部包保机制,严格准入、严格防疫、严格规范、严格监督、严格责任,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办事,不留空白、不留隐患,确保防疫工作到位。
第四,抓好环境改善,优质服务,促进健康发展。要多为蛋鸡产业发展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要充分发挥养殖龙头的带动功能和养殖协会的纽带作用,运用“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正确应对市场和技术上“双重风险”,集中打造市场认可的优质品牌,促使全县蛋鸡产业朝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土、畜牧、环保等部门要协调配合,认真抓好蛋鸡养殖的准入工作,帮助养殖户搞好产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银行信贷部门要支持蛋鸡养殖户的发展,优先提供小额贷款等服务。商务部门要积极争取引进蛋品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蛋鸡产业链,实现产品转化增值。环保、农业等部门要争取鸡粪处理项目引进和建设,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帮助消除蛋鸡养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全县防疫总要求,认真落实好疫病控防措施,从孵化、引种、养殖、防疫、销售等环节,集中精力搞好全程优质服务,让农民群众多增收入、少受损失,促进全县蛋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