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的干旱天气导致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受灾严重,引发市场对粮价上涨乃至未来通胀前景的担忧。此次干旱导致玉米减产应是大概率事件,由此推升的玉米价格涨幅在11%-22%之间,但对粮价和CPI同比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玉米是生猪养殖的主要饲料,玉米价格上涨会削减生猪养殖户的利润,抑制其能繁母猪补栏的积极性,从而可能加剧未来猪肉市场的供需失衡,并加大未来猪价上行的幅度和持续性。我们测算,此次干旱通过玉米价格上涨带动的猪价涨幅在7%-13%之间,由此推升CPI同比上升约0.2%-0.4%。可见,此次干旱对粮价的影响不足虑,对猪价的影响应警惕!我们需要关注干旱给本轮猪周期带来的扰动,这可能是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胀前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1.今年旱情总体上属于区域性
今年6月以来,全国降雨总量较常年略偏少,受灾区域相对集中。黄淮、江淮、长江中上游和华北、西北、东北部分地区先后出现阶段性高温伏旱,其中辽宁、河南、吉林等省遭遇了近6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进入8月下旬,东北和黄淮旱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及时缓解了旱情的发展。据国家防总截至8月27日的最新统计,今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79万亩,低于多年同期均值1.2亿亩。因此,此次旱情发展总体上属于区域性,全局性影响有限。加之今年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春播期间气象条件较好,秋粮丰收仍是大概率事件。
2.近年来干旱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日趋减弱
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旱灾。其中,2000年为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年,农田受旱面积达到了40541千公顷。干旱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但从我国近年情况来看,干旱并不一定意味着粮食的减产。粮食产量在2000年和2001年持续减少,但在2006年和2009年却喜获丰收。主要原因在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步上升,农业科技进步也促使粮食作物的单产逐年提高。因此,只要不发生全国范围的特大干旱,干旱年份依然能够实现粮食增产。事实上, 2003-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已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连增”。
3.此轮旱情中玉米受灾最为严重
今年旱情较严重的河北、河南、湖北、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均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去年6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3.4%。7月和8月正值玉米和水稻从灌浆期向成熟期的转变,而春小麦收割期已过且冬小麦播种期尚未来临,因此此次干旱对玉米和水稻的生产冲击最大。进一步地,上述6省玉米播种面积在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中的占比为43.3%,稻谷播种面积在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中的占比却不及14%。因此,玉米无疑是今年秋粮生产中受灾最严重的粮食作物。此轮旱情对玉米和水稻生产的不同影响,从近期的粮价走势中即可窥见一斑。当前玉米市价达到了2551.2元/吨,旱情发生以来涨幅超过8%;稻米市价目前为4257.2元,旱情发生以来涨幅仅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