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内的鲫鱼消费市场巨大,每天由江苏进入广东的鲫鱼可达50万斤,业内人士估算全年鲫鱼“北鱼南运”产生的运费即高达1.5亿元以上。为什么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下鲫鱼养殖却迟迟没有在广东形成规模?
苗种稀缺
苗种稀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优质苗种稀缺,二是大规格苗种稀缺。
因为行业对鲫鱼的关注度不够,苗种资源远远不及罗非等品种,加上鲫鱼养殖较分散,以混养为主,放养量不多,苗种公司在配送方面也遇到了各种问题,而且本地消费者对鲫鱼的外形要求较高,体型偏像鲤鱼的鲫鱼在广东没有市场。诸多原因导致了市场上的苗种仍然以本地的“土鲫鱼”为主,还有部分银鲫。据业内估算,海大的百容鲫和三水白金鲫在珠三角一带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也不过20%。
有数据显示,集中标粗、放养大规格鲫鱼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提高年底出鱼的整体规格,增加养殖户的收益。有案例表明,草鲫混养模式中放养20-30尾/斤的鲫鱼新口500尾/亩,年底平均规格可达8两以上,每亩产值约3000元。市场上的大部分养户都倾向于大规格苗种,但是苗场资源有限,大都出售6-9朝苗,但如果有标粗点将6朝苗集中标粗后出售,将很好地解决大规格苗种稀缺的问题。
养殖技术待提高
鲫鱼养殖对于大多数养殖户来说比较陌生,但是一谈到鲫鱼精养,养殖户立马想到孢子虫等病害,可谓“谈孢色变”。其实,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孢子虫在华南地区是可以控制的。海大华南一区副总经理丁健认为,珠三角地区今年用海大的百容鲫配合全程技术指导的客户中,爆发孢子虫的比例不足2成。
以前客户对于鲫鱼专用料的认识不够,习惯用其他养殖品种的饲料代替,这也是影响华南鲫鱼规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去年起通威和海大借助其成熟的饲料配方优势在广东大力推广鲫鱼料,目前两家料企全年的销量预计可达4000吨。在实际生产中,从放养到驯食再到出鱼,每个养殖环节养殖户都有很多疑问,此时全程技术指导作为饲料公司的附加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殖模式很关键
目前市场上的鲫鱼以混养为主,套养在海鲈、脆肉鲩、草鱼和对虾塘中,精养鲫鱼的养殖户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珠海平沙一带,甚至三水白金的总经理梁健辉主动建议养殖户混养,以降低养殖风险。以草鲫混养为例,有人选择以草鱼为主,鲫鱼每亩放养500尾,鲫鱼产值每亩可达3000元。也有人选择鲫鱼为主,每亩放养1500条,与普通的草鱼养殖模式相比每亩的产值增加了3000元左右。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市场行情和养殖水平而定。
销售不顺畅
因为广东省内的鲫鱼产量还未形成规模,产业链不完善,还未形成成熟的销售网络。面对江苏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本地的鲫鱼似乎很受排挤,环球和南沙等一级销售点较难进入,某些江苏鱼中直接买断档口,垄断销售江苏的鲫鱼。丁健建议目前阶段广东的鲫鱼应先走二级销售,着重布局在县和市,等有一定规模了再进入一级交易市场。目前最关键的就是提高产量,形成一定规模。
推广难点
首先,养殖习惯难改变。在广东,鲮鱼是较为普遍的套养鱼,混养条件下亩产可达700斤,且广东有鲮鱼消费习惯,故效益也不错。去年华南市场因“草鱼烂市”、“罗非病害惨重”等原因,在鲫鱼精养模式的推广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今年罗非和草鱼行情看涨,本来去年已有心思挑战新品种的养殖户又再次坚守,使得目前养殖效益还不那么凸显的鲫鱼推广再次遇到问题。
其次,市场行情影响大。去年的鲫鱼价格一路飙升,11元/斤的价格让一些养殖户看到了商机,华南料企大力切入市场,借势推广鲫鱼,但是今年鲫鱼市场回归,价格维持在正常偏下的水平,再次打消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鲫鱼推广进程似乎没有去年顺利。负责任的企业和公司应该在认真分析市场行情之后正确引导养户理性选择养殖品种。
另外,行业对鲫鱼的关注度不够,养殖户对鲫鱼的了解不多,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养成后流通环节不顺畅等各种问题影响了鲫鱼在华南地区的推广进度。
未来趋势
鲫鱼作为一种优质食材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经得住考验的一条鱼。广东通威饲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陈涛认为,鲫鱼作为广东省内还不成熟的一条鱼从驯化到规模化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华南市场和华东相比在鲫鱼养殖上也有很多优势,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源做好这件事。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华南鲫鱼养殖并不看好,他们认为鲫鱼在华南注定就是“配角”,主养鲫鱼反而不如改进草鱼和罗非的养殖模式更可行。对于鲫鱼精养的养户来说,提高养殖水平、降低养殖成本才是王道,对于大多数养户来说,池塘配养一些优质鲫鱼不妨作为增加收益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