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只是散养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遭遇“猪周期”的怪圈时,选择退出的几乎是散养户,养殖大户根据市场情况积极应对,因而并未遭受太大损失,且极少选择退出养猪业。究其原因,在生猪养猪业中,养殖户间相互竞争,散养户规模小,缺乏抵御“猪周期”的能力,因难敌市场风险而选择退市。
虽说都是养猪户,遭遇“猪怪圈”时,养猪大户老梁却与陆斌的应对招式不同。“上半年养了200多头猪,但价格太低不敢卖。有近80头猪本来是6月份要出栏的,硬是多养了1个多月,等到7月底价格升上来一点才卖出去,既没赚钱也没亏本。”老梁说,他在8月底补栏近100头,为春节的猪市行情做准备。
分析其原因,行家老梁告诉记者,生猪养殖户普遍只能通过中间商、猪贩子来获取市场信息,或凭个人经验对市场进行判断,价格对生猪供需情况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因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决策失误、遭受损失。所以在市场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时,许多散养户只能被淘汰出局。
此外,散养户缺乏专业养殖管理技术,疫情防控基础脆弱,导致养殖成本比规模化饲养的成本大,在竞争中没有优势,这也是散养户难以抵御市场风险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 “猪周期”怪圈?
为什么猪价出现旺季不旺?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几年规模化养猪兴起,占了市场的70%以上,供应均匀,但需求量却是季节性波动,供需失衡引发价格忽高忽低。
“农忙、中秋、十一、春节前,都是猪肉消费旺季,规模化养猪出货均匀,碰到需求旺盛价格高,反之就低”,该负责人推测,去年12月中旬后反常地一路下跌,出现罕见的旺季不旺现象,可能与养猪大户们摸清规律后集中供应有关。
“经过这几年的价格起伏,大家都认为春节前价格一定会上涨,而且去年下半年价格也在回暖,就不约而同地把猪压到12月后出手,造成供大于求适得其反。” 他表示价格变动表面上有时间规律,但实质受供需影响,供大于求,旺季也就变淡季了,因此出现了所谓 的“猪周期”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