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CPI的涨跌与猪价的起落总脱不了干系——CPI涨了,猪拱高的,CPI跌了,猪拉低的。因此,在畜牧行业内,CPI又有“猪CPI”之说。猪真有如此神力,能够只手撑天,操纵CPI涨跌么?今日有港媒为猪洗冤:“内地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消费升级加快,消费分层明显,结构变化越来越丰富,指望“一头猪和一只鸡”为坐标的CPI,CPI高了就是 “猪拱的”,难免刻舟求剑,挂一漏万,南辕北辙。”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公布后, 有消息说,明年内地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将进入5年一次的大调整,统计部门将对CPI八大类产品的代表规格品种、各类商品权重进行调整。这一消息某种意义上比当月的CPI数据更具有新闻价值7月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3%;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0.9%。数字看波平浪静,但百姓感受往往不一致。不少家庭主妇们嘀咕说,以前,普通苹果3—4元一斤,现在普通苹果要8—9元一斤了。日常用品没有不涨的,但每个月CPI数字那么小?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统计数字解读似也委婉地承认,“从同比数据看,上月部分食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高。”食品中,鲜果和蛋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20.1%和19.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服务中,旅行社收费、家庭服务、机票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5%。统计数据与经济生活真实状况的反差和背离,如何让经济数据像体温表一样,与百姓的感受相接近,应是明年高速CPI统计办法的初衷和目的。
从CPI指标体系的源起看,它起源于1993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彼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走出,物资匮乏而短缺,百姓收入水平低,无论是社会零售商品的丰富性还是居民实际消费水平,都与现在的市场状况洞若天渊,但反映零售物价指数的指标体系却一直延用至今,食品类消费的权重占比一直占到三成以上。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其权重也有望相应降低。可见,“老花”的指标体系难以反映变化的经济生活,到了必须修正的时候。
CPI统计方法调整,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零售物价指数。只有真实的数据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因为CPI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物价指数,也是一个通胀的警示讯号。它的背后联系着货币和金融。在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陷阱共生,结构性资产泡沫与社会贫富差距共存。面对广大中低收入者来说,无论流通中的货币有多少,增发的货币进不了他们的钱包,而物价变动对他们生活成本拉高最明显,这一群体对通胀的承受能力弱,也容易受伤,所以经济数据要反映社会的体温,也有利于决策部门的科学决策。
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实时指标,欧美的CPI统计体系特别强调即期和准确,其指标样本每两年调整一次,根据消费大类和消费者偏好,样本随时调进调出。美国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一般在每个月的上半月要对大约23000个零售商和87个城市中的其他商业机构进行电话采访,采集8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并对其进行月度追踪分析,其列入CPI的统计的每一大类商品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都有一个能够显示其重要性的权重数。“篮子”里的权重商品每两年要修正一次,冷门消费品和服务会被剔出,以保持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变化了的消费偏好相一致,这种力求准确反映市场变化的统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现在,内地的M2达到120万亿元,高能货币释放意味着通胀的长期压力已经形成,因为“通胀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胀的货币逻辑一旦形成,其后遗症和抑制的难度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所以,还原一个真实的CPI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判断形势,及时预警,相机决策,为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内地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消费升级加快,消费分层明显,结构变化越来越丰富,指望“一头猪和一只鸡”为坐标的CPI,CPI高了就说是 “猪拱的”,难免刻舟求剑,挂一漏万,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