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一则“猪肉大面积出现钩虫”的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网络传播者称“各位亲朋好友注意了,现在四川猪肉已大面积出现钩虫,此虫是寄生虫的一种,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
言之凿凿之下,这样的一则消息被冠以不同的事发地,河北保定也被谣言波及。虽然各地政府部门都在取证核实后,及时对这一谣言进行了辟谣,网络传播的力量还是让这则谣言最终演变成了“猪肉‘大面积’出现钩虫”。
日日都要端上餐桌的猪肉出了事,担心的是市民,保定市民李女士看到此消息后专门对自己刚刚从菜市场买回的猪肉反复查看,最后从肉层里扒出一条肉筋来和网上的“钩虫”图反复对比——毕竟是要入口的东西,消费者的担心并不为过。
更忧心的是养殖户,从饲料搭配到疾病防疫,辛辛苦苦养了大半年的猪出栏了,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不说,又被压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当个养殖户,除了要操心养殖风险,市场供需,现在怎么连网络传播也不让人省心呢?
“传言伤农”之事,从不稀有。2011年夏季,海南、四川因受膨大剂谣言影响致数万亩优质西瓜滞销;2012年7月,江西宜春等地出现葡萄致癌谣言,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人民币。2013年底,“牛奶致癌——奶牛靠打激素产奶”的不实消息让刚刚走出寒冬的奶业面临新的信任危机。
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让消费者在看到这些信息时往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而,一条随随便便就可以被大量转发的不实信息,在短时间内给农业某一产业造成重创,也充分说明我们的传播导向出了偏差。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农业生产者是一群掌握较少话语权的群体,给不同群体搭建平等的发声平台,是媒体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权威部门面对舆论危机,及时发声,是制止谣言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不切实际的谣言进行专业的知识普及,再有“噱头”的谣言也会在逻辑严密的辟谣前不攻自破。建立社会安全体系的追责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是农业相关部门应当学会的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