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一个山丘川结合的农区省份,自然地理上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天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丰富性造就了具有发展优质肉牛的优越条件。 90 年代,我省太行山中段的西门塔尔肉牛区和晋南牛区已被列为国家中原肉牛带的组成部分。随着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畜牧科技推广的进步,在省内东山以及中南部地区的忻州、晋中、临汾、运城、长治等 5 市形成了肉牛养殖区域性集中度较高的优势产区,其肉牛生产的份额在畜牧业经济结构中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并且在农民收入中占居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 肉牛生产现状
草地和秸秆养牛业是山西农村家庭养殖的主要经营对象,也是畜牧业生产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山区县主要以放牧或放牧加舍饲为主,平川县以舍饲育肥为主。截至 2006 年底,全省的肉牛存栏达到了 198 万头,其中改良牛存栏 53 万头,出栏 78 万头,牛肉产量 10.67 万 t 。随着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畜牧科技推广的进步,全省的规模化养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有肉牛养殖户 18.9 万户,其中 10 头以上规模户 7290 多户,出栏肉牛 24 万头,分别占到养牛户和出栏牛的 3.9% 和 31.9% 。 50 头以上规模户 949 户,出栏肉牛 9.6 万头,分别占到养牛户和出栏牛的 0.5% 和 12.8% 。农户经营肉牛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明显提高。东山和中南部平川地区占有较好的牧坡草地和秸秆饲草资源优势,农民素有养殖肉牛的习惯,历次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都把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肉牛发展区域,形成了忻州、晋中、临汾、运城、长治 5 个市的肉牛饲养量均达到了 32 万头以上,饲养比重占到了全省的 68% 。其中,存栏 3 万头以上的县有忻州市的五台、繁峙、五寨;晋中市的和顺、祁县;长治市的沁县、沁源、武乡、屯留、襄垣;临汾市的襄汾、安泽、乡宁、汾西;运城市的新绛、垣曲、夏县 17 个县。存栏 2 万头以上的县有忻州市的神池、岢岚;晋中市的榆社、寿阳;临汾市的尧都、洪洞、翼城、浮山等 8 个县。改良肉牛比重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5 个集中养殖大市依次为晋中 66.1% ;长治 40% ;运城 22% ;临汾 15.1% ;忻州 4.8% 。其肉牛生产的份额在畜牧业经济结构中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并且在农民收入中占居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在 2002 ~ 2004 年的恢复性上升通道中, 2005 ~ 2006 两年全省的肉牛生产走势出现了饲养量明显波动的局面。 2006 年饲养量比 2004 年净减 16.6 万头,比 2005 年净减 12.9 万头。其中:存栏肉牛比 2004 年净减 25.7 万头,比 2005 年净减 17.4 万头。出栏肉牛比 2004 年净增 9.1 万头,比 2005 年净增 4.5 万头。
2 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
我省的肉牛产业由于长期存在着饲养设施落后,可控饲养环境条件差等制约因素,在整个畜牧业中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农户的生产经营并且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影响较大,凡遇二者的突发性变化,生产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饲草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
山西是十年九旱的自然干旱省份,又是采煤开矿的能源大省,地上水补充不足,地下水严重下降,干旱缺水造成了草地的退化严重,肉牛的可用饲草量在减少。一方面由于建设投入的不足,天然牧坡草地的更新,围栏,机灌,耕作,打草收获,青贮等可利用设施设备的严重缺乏,造成了可利用的近坡退化,远坡资源浪费的不平衡性,资源潜力与生产利用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错位。另一方面,实行了封山禁牧后,肉牛放牧期所需的饲草转向了利用秸秆饲料饲喂,由于可替代秸秆饲料的加工机械,建造的青贮池等加工设备的严重短缺,大量的秸秆饲料仍在粗放利用,全省的科学加工处理率仅 30% 左右。草地、秸秆饲料设施设备的不配套,肉牛所需饲草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短缺。
2.2 能繁母牛比重低,补栏牛源短缺。
肉牛生产能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群体结构的合理匹配,其中能繁母牛的比重,繁殖产仔率高低是维持肉牛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省的能繁母牛 81.8 万头,占存栏量的比重为 41% 左右。每年繁殖成活仔犊牛仅占能繁母牛的 50% 左右,仅能补充给饲养量的 13% ,而每年的出栏量在不断上升,已由 2004 年的 23.6% 上升到 2006 年 28.3% ,也就是说有 50% 以上的育肥牛是靠外地购买。例祁县 2006 年出栏肉牛 4.7 万头,当年补充仔犊牛仅不足 0.5 万头, 90% 以上靠外地购买。有些户跑到辽宁、吉林等省去买牛回来育肥,仅运输费头均成本增加 200 元左右。受牛源短缺与利润低下的影响,使该县养牛规模连年徘徊或萎缩。今年一季度饲养规模同比还在继续下降 28.1% 。
2.3 饲养母牛可比收益差,农民不愿意饲养。
在能繁母牛的规模发展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各级项目规划仅注重培育肉牛育肥环节,对能繁母牛的结构性配套有所忽视。在肉牛生产中,农民一般不愿意饲养母牛,因为育肥一头肉牛可获得 300 ~ 400 元纯利润,饲养一头能繁母牛如采用放牧方式饲养,还可赚个犊牛利润。如果是采用舍饲方式饲养,除去母牛和犊牛的饲养支出与犊牛收入的相对冲,还得赔上 1500 ~ 2000 元的成本。这是造成农民不愿意饲养母牛和存栏肉牛下滑的直接原因。
2.4 肉牛养殖周期长,比较效益低,补栏减少。
养殖母牛要常年消耗饲草和务工,所产犊牛至少也得饲养三至四个月或半年;育肥肉牛也需五到六个月,由于养殖周期长,投入大,比较效益又低,有些养牛户放弃了养殖去挣现金。以祁县为例,由于这几年村办玻璃企业和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劳动力出工一天即可收入 30 ~ 50 元,有些养牛户放弃了养殖。我们调研中发现,全县 50 头以上肉牛规模户已由 2004 年的 371 户降到 2006 年的 194 户。有的村(丰固村)过去曾建设有比较规范的养牛场如今已成了空壳,有的肉牛场改养了猪、鸡。再是该县的能繁母牛仅占肉牛存栏的 37.5% ,繁殖能力仅能补充饲养能力的 4.3% 。有些养牛户在本县和周边县很难买到理想的架子牛,并且价格高,放弃了补栏。
2.5 饲养设施落后,可控环境条件差。
肉牛的舍饲圈舍设施建设跟不上,据部分县调查,寒冷冬季肉牛能在牛舍内育肥的仅占到 48% ,有一半以上的还处在露天饲养或简易牛棚饲养,对提高肉牛育肥增产十分不利。
另外还有肉牛品质提高缓慢,市场竞争力弱,加工流通体系发展滞后,流通中介组织不健全以及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应用等等原因都对肉牛的下降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应对措施
3.1 明确母牛繁殖基地的功能建设,实行肉牛基地分类管理。
在山区肉牛规模养殖县,选择改良基础好,规模稳定的县,明确其发展功能,建设一批基础母牛繁殖基地。平川县重点发展育肥生产。基础母牛繁殖与育肥生产基地县的比例可确定为 6 : 4 ,保证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母牛繁殖基地重点建设自繁自养的规模场户,以发展基础母牛生产为主,母牛场户的母牛存栏比例要求须达到 80% 以上,基地县的母牛存栏比例由目前的 40% 左右逐步提高到 60% 以上。
母牛繁殖基地可采取财政以奖代拨方式进行专项政策资金支持,凡母牛养殖户每生产一头优质改良仔犊牛予以一定的奖励补助,以奖励促发展,加快母牛繁殖基地建设步伐。
3.2 解决肉牛饲草短缺的问题,要确立养殖户承包经营牧坡草地的制度。
3.2.1 政府有关部门应确定牧坡草地的所有权,要依据国土资源分布,科学地划分耕地、林地、牧坡草地的边界,明确国有、集体牧坡草地的所有权,然后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作为牧坡草地的发包方,将国家、集体所有的牧坡草地使用权,通过合同形式转移给农户家庭经营使用。
3.2.2 要确立家庭承包经营牧坡草地监管制度,要制定承包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具体标准,监督农户家庭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经营活动。做到该禁则禁,该休则休,该牧则牧,规范经营,科学利用,既不超载过牧,又不浪费资源,保障草地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3.2.3 把牧坡草地的资产注入到农民家庭生产经营后,让农民自主经营,自种自管,自己珍惜自己的草地,政府主要做好监管标准的制定,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这样肉牛发展缓慢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牧坡草地的退化现象会逐步得到改善,农民也会通过自主经营草地畜牧业富裕起来。
3.3 要 加快推广标准化养殖,由普通产品向绿色产品的过渡。
3.3.1 科学合理地规划养殖小区建设。
按照 国务院 国发〔 2007 〕 4 号文件的精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把养殖小区建设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并将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改变人畜混居的经营模式。
3.3.2 规范养殖行为。
把农户家庭入区养殖的行为,作为政府政策,财政,技术支持的重点,形成不入区养殖不予支持的政策环境氛围。
3.3.3 积极推行良种、良舍、良料和良管的标准化生产,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要加大肉牛品种改良步伐,使基地的改良肉牛比重由目前的 26.7% 逐步提高到 50% 以上。每头肉牛要保证拥有标准青贮窖 3 ~ 4米 3 ;标准塑料暖棚牛舍 4米 2 以上;同时,要配套饲草加工机械和舍饲喂养设施。在山区农村肉牛养殖户应划分出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草坡草地,进行围栏划区轮牧,自种自养承包管理。平川农户家庭养殖育肥肉牛,每头至少要建设饲料基地 0.5 亩以上。要强化场区环境控制及牛粪尿等废弃物的科学处理,为推广小区和牛舍环境控制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创造条件。
对推行技术管理标准成熟的养殖小区,积极引导其进行 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逐步扩大 质量安全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范围。 在示范养殖小区内, 要积极 准备建立 质量安全追溯档案体系,为农户配备电脑,肉牛 佩戴电子耳标等进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推广, 使肉牛生产逐步提升到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