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期。 "现代农业"是获得农产品的生产手段、而不是农业生产的目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目的是为了"吃"而不是为了"看",发展"现代农业"要避免成为现象工程。"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农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主动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生态环境中,从"传统养猪"向"现代养猪"转型是自然的结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制定政策要顺应"转型"的需要,不可"拔苗助长"。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应以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技术的升级来驱动。给少数养猪场进行现金补贴,对养猪业的发展不会产生现实的促进作用。当然,针对猪场规模的大小,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
猪场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规模化猪场发展,不管大猪场还是小猪场,科技的投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第一原动力,工作重点应从普及养猪技术、加强饲料科技的研发、加强疾病预防、加强良种体系建设、建立技术推广队伍等方面入手。其次,规模化猪场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用地、信贷、税收、工商管理、物流、道路、交通、水电等公共资源方面对全体养猪业者给予公平的政策支持,提高养猪行业的整体收益,稳定生猪生产。
大小猪场发展的各自侧重点
对小规模养猪户应给予平等的待遇
小规模养猪户和大型猪场对社会需求的贡献是同等的,小规模养猪户提供的猪产品更为物美价廉;小规模养猪户解决的是政府关注的农民的民生问题,大型猪场解决的是资本拥有者的利润问题。在对社会需求的贡献上,大型猪场与小规模养猪户相比,其"优势"仅是在展示地方养猪发展"业绩"时可以发挥其宏大的展示性。
小规模养猪户所产生的收益是这部分从业者所急需的家庭收入来源,它承载着广大普通农村人口的民生问题。农民增收是政府的迫切愿望。建立大型养猪企业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现阶段产能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建立的大型猪场越多,被挤掉的小型猪场就越多,赖以为生的普通农村养猪业者失业的就越多,有悖政府愿望。所以不应贪大求洋厚此薄彼。
小规模养猪户也是科学养猪的践行者,良种的利用、饲料科技的应用、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不是大型猪场的专利,实践证明,小规模养猪户同样会做的更好、养猪更为精细。
小规模养猪场在环保问题上更具有灵活性,更便于运行低成本的循环经济。在生产手段上"现代养猪"与"传统养猪"并非不能并存,在制定扶持养猪的事业发展政策时,应将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与"扶贫"、"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等党和政府所迫切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从民生问题出发,对小规模养猪户给予平等的待遇。
重点关注大型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
千百年来,我国种养结合的养猪模式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洁净的天空和一方肥沃的土地,小规模养猪户更好地传承了这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并用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循环经济"。而大型规模养猪场集中生产、集中排放、,给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为了减少污染,不得不上马的环保设施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不能起到切实的环保作用。在生猪市场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上马的污染企业越多、被挤掉的无污染小规模养猪户就越多。因而以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来诱导大型养猪场的下马,不仅对养猪业的正常市场秩序和农民增收不利,还给环境带来危害。"现代农业"应该是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农业,不应将一手扶持污染源、一手上马环保项目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的过程中,不管猪场的大小,都是农业转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代农业"不是以规模而论,"现代农业"的特征是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小规模养猪户同样可以用"现代农业"的手段去生产。
小规模养猪户也是科学养猪的践行者,良种的利用、饲料科技的应用、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不是大型猪场的专利。实践证明,小规模养猪户在这些方面会做的 更好、养猪更为精细,而且小规模养猪场在环保问题上更具 灵活性,更便于运行成本的循环经济。大型猪场与小规模养猪户相比,其"优势"仅是在展示地方养猪发展"业绩"时可以发挥其宏大的展示性。
因此,在制定扶持养猪业发展政策时,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从民生问题出发,对小规模养猪户给予平等的待遇。养猪规模的大小应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让市场区主动调节。制定政策要顺应规律,不可拔苗助长。不应将"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规模养猪场"等同对待。应将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与"扶贫"、"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党和政府迫切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