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行政干预搅乱了猪周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12  浏览次数:173
核心提示:市场之困起因于对市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法律、体制之外,市场往往又成为制约改革的一个主要理由,不外乎“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政府干预必不可少”之类说辞,致使政府一再插手市场,把市场扭曲了以后,再以矫正市场的名义继续介入市场,所以政府的手永远也抽不出来,这些领域的改革也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猪周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所谓“猪周期”,即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的怪圈,几乎算是我国特色的一种经济现象,30多年了都没能解决。 原因何在?笔者的看法是:行政干预搅乱了猪周期。 这似乎无解:因为我国养猪

市场之困起因于对市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法律、体制之外,市场往往又成为制约改革的一个主要理由,不外乎“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政府干预 必不可少”之类说辞,致使政府一再插手市场,把市场扭曲了以后,再以矫正市场的名义继续介入市场,所以政府的手永远也抽不出来,这些领域的改革也就陷入了 一个死循环——“猪周期”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所谓“猪周期”,即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的怪圈,几乎算是我国特色的一种经济现象,30多年了都没能解决。

原因何在?笔者的看法是:行政干预搅乱了猪周期。

这 似乎无解:因为我国养猪的主导模式是散养,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并且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所以政府觉得应该介入,既保证供应,又保护养猪户利益;但政府的介 入,或许调节了供应,但同时又扭曲了供应,也扭曲了成本,导致亏损时候养猪户为了得到政府补贴而继续投入,最后再次供过于求;而这时政府政策却又减弱或退 出(供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增加了,补贴政策撤出),导致供求急剧减少(隔一段时期就有杀母猪现象),供不应求、价格再次上升;而这时政府为了保证 供应平抑物价又再次介入,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叠加在一起,谁还能够搞明白“猪周期”?

行政干预,导致了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结果,也与我们最初的政策目标完全背离:一是加剧了市场动荡,二是阻碍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理解,政府介入以后,市场信号就混乱了,市场预期更加模糊不清,无论是规模化生产者还是散户都没法判断市场,不得不跟着政策走,但跟着政策走必然走入死胡同。

第二个问题略为复杂点,但也只是一层窗户纸。为什么我们一直鼓励规模化养殖,却至今成效不彰?正是政府的高度介入,搅乱了“猪周期”,使得这个市场的投资风险大大增加,才使得市场资本不敢大规模进入养猪这个领域!

有 个很有趣的例子:前几年媒体炒作高盛“大举进军”我国养猪业,投资几亿美元、收购若干养猪场等等,有人还把这事上升到了国家食品安全的角度,呼吁要制止高 盛这一行动。实际上,略加分析就可看出其中的荒诞无稽:中国这样的养猪市场、这样的价格变化,外国金融资本怎么可能会投入进来?别说投资几亿美元,就是投 资几十亿美元,也未见得能左右“猪周期”。变幻莫测的“猪周期”实际已经成为规模化资本进入的最大障碍。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是“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要“进一步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可在具体操作中,到底是顺应这个要求在做呢,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呢?搞“农产品(000061,股吧)目标价格制度”,搞“收储制度”,怎样做才是市场决定,怎样做才是政府主导,恐怕我们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这 里面当然有管理理念问题,就是不相信市场机制作用,不相信市场能自我调节而达到合理均衡,所以政府汲汲于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同时也有路径依赖问题,各级 农业管理部门,正好以调节“猪周期”为名申请财政补贴,“猪周期”的存在及不确定恰恰成了行政机构存在并介入的理由——当然,它的前提也是不信任市场。

所以,本不复杂的“猪周期”,就搞成了这样的一笔糊涂账。深化改革能打破这个“猪周期”吗?只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不能有效实施,这个糊涂的“猪周期”恐怕还会继续下去。

路径之困因为有坚硬的中间隔离层

我 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两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是基层创新突破,然后高层认可,全国推广,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是高层决策,先进行顶层设 计,再试点总结经验,然后全面推开,如举办经济特区、开发区。此次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指明了基本路径。但在操作中,却都遇到了难题,典型例证如上海自贸区建设。

上海自贸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央领导高度重 视,进行顶层设计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了防止各部门截留权力,导致有关政策措施不到位,某些方案设计(如负面清单的制定)国务院授权上海方面操作。即使如 此,依然遇到了“肠梗阻”,很多领域的改革开放措施落不了地。原因在于,既有的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已经基本定型,顶层设计不能绕过,更不能违反,要突破这些 就必须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而这必须有立法机构以及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单凭一个地方政府是做不到的。所以,上海自贸区通过国务院报请全国人大批准 在区内暂停实施有关外资法律。但自贸区建设,远不只涉及外资法律,金融、贸易、海关、商检以及诸多行业管理法律法规都有涉及,都要履行有关手续去修订或暂停在自贸区实施,必然旷费时日,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几乎也是不现实的。

那 么,是否可以由上海自贸区自行突破、探索,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再向全国推广呢?也不行。有关法律法规面前,上海自贸区不可以违反,这是红线; 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管理,上海自贸区也不能摆脱。比如海关管理、进出口商检,只能由有关部门来制定方案和操作实施,和地方要求、市场要求必然存在相当距 离;金融等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必须国家有关部门首肯,而这些部门,往往都有法律依据作为尚方宝剑,要想放宽限制也必须先推动法律法规修订或履行不在 自贸区实施的批准程序。

上海自贸区这样的国家战略举措,尚且难以实现从上到下的改革,也无法实现自下而上的突破,那地位及重要性不及上海自贸区的其他改革或区域性突破试验,路径之困当会更加明显。

以 往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先进行顶层设计还是先在地方突破,最后都实现了上下贯通,释放出了巨大红利;而这一次深化改革,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地方突破,都遇 到了中间的坚硬阻隔,造成改革要么不能落地,要么不能萌芽,上下不能贯通,红利也就不能释放,这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足的根源所在。而形成这路径之困的 中间阻隔,却又正是上文所述的法律之困与体制之困。

四大困境正在绞杀着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尽快、顺利解决这四大困境。

 
关键词: 行政 猪周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