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西省的养羊业在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北京、内蒙古等地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新的形势下,养羊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做一个大的调整。
关键词:养羊业;发展思路;情况介绍。
1 山西省养羊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的养羊业又创历史最好水平,进入“十一五”,养羊业又发生新的变化,不再只依赖数量的增长,而是在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思路下实现全省养羊业质的飞跃。2006年末羊存栏1140.7万只,与2002年持平;出栏肉用羊682.79万只,比2002年增加了83.54万只,增幅14%;羊肉产量10.03万t,比2002年增加了1.28万t,增幅15%;羊绒产量785t,比2002年增加117t,增幅17.5%。
近几年来,我省的养羊生产呈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1 数量稳定增长,质量逐步提高
1.1.1 存栏相对稳定,出栏缓慢提高
1.1.2 羊肉产量稳步提高
1.1.3 羊绒产量迅速提高,并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期间,肉羊改良工作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肉羊改良工作大量开展,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是肉羊育肥的比例逐渐扩大,出栏率由2000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57%,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胴体质量也明显改善,由原来的以老残羊为主向专门的育肥羊占据相当比例。
1.2 生产区域优势进一步明显
全省随着规模化养羊的发展,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养羊业逐步向优势区域、养殖小区和规模户集中,肉羊生产正在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仅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2006年羊存栏就达到543.8万只,占全省羊存栏的47.7%,羊肉产量达到5.17万t,占全省羊肉产量的50.2%,羊绒产量499t,占全省绒产量的63.5%。
1.3 生产方式转变加快
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分散饲养正向相对集中饲养方式转变,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蓬勃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省规模养羊户达到42.44万户,年出栏肉羊682.79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4万户和9.26万只,同比增长2.5%和1.37%。全省现有养羊小区326个,涉及户数4123户,共存栏羊77.6万只,占全省存栏羊的6.8%。随着全省优势产业基地县的建立,养殖小区和规模户的数量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1.4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
据初步统计,各基地县现有各养羊合作社389个,养羊协会380个,带动农户10万余户,在养羊生产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浮山县的养羊协会,由企业和养羊户联合组建,种羊场提供种羊,为养羊户提供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等服务,明码标价收取一定报酬作为协会的活动经费,在协会内部,大家分工明确,共同协商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组织产品的销售,全县的肉用山羊改良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肉羊的售价每千克要比周围县高出2~6元,人们既从中得到实惠,又增加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2 山西省养羊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养羊业总体生产水平低,优质羊肉产量不高。
据FAO统计,全世界近几年肉羊出栏胴体重平均为14㎏,中国为12㎏,美国为30㎏,我省为14.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只占养羊发达国家美国(30㎏)水平的50%,高档羊肉的比重更是不足5%。尽管近年在重点产区推广了肉羊饲养技术和舍饲养殖技术,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养羊生产尚未从饲养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经济效益差中解脱出来。规模化饲养程度不高,年出栏30只以上的养羊户仅占全省养羊户数的11.3%,养羊生产还处于小规模的散养阶段,肉羊育肥工作也刚刚起步,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待提高。
2.2 良繁体系建设亟需加强
我省羊的良繁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的细毛羊改良工作就走在全国前列,这要归功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良繁体系,在重点县设立了实验室,在开展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冷冻精液研究生产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基层配种技术人员。但近二十多年来,除雁门关30个县于2003年配备了部分改良器械外,全省几乎所有养羊重点县普遍存在各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短缺,大多改良站点挂靠在兽医站,没有自己的场所及试验设施;而且羊的人工授精设备价低利薄,经销单位极少。二是技术人员短缺,尤其基层乡镇配种站,由于配种工作辛苦、报酬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三是技术短缺,虽然每年都有不同部门举办这方面的培训班,但时间短、锻炼少,参与人员多为不直接从事配种工作的人,而真正从事该项工作的却很少有机会去学习提高,使得原本简单的技术神秘化了。四是资金短缺,人工授精设备属低值易耗品,需要不断更新,但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却很少。五是种羊短缺,多数配种点无能力购买种羊,养羊户出钱购买的种羊质量又难以保证。六是运输设备短缺,我省的养羊生产多为分散饲养,不便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
目前我省经过验收的种羊场有17个,共存栏各品种羊8000余只,我省存栏能繁母羊645万只,按照1:50的比例,需种公羊14万只,而全省现有优质种公羊数量不足1万只,但为什么各种羊场又出现卖种羊难的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还是人们在种羊的认识问题和利用问题上存在误解,将生产中的失误归结在种羊生产上,表现在:
2.2.1 品种与种羊的概念不清,种羊质量不高。受“炒种”现象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凡是引进的品种就是种羊,对其缺乏适应性研究和本品种选育,不做种羊培育和种质鉴定,断奶即以种羊价格销售,有的连种羊档案都没有,所售种羊质量不高,杂交效果不明显。种羊场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说是自断财路。
2.2.2 重改良,轻培育。引入国外优良肉羊品种对地方品种改良存在一定盲目性,未进行专门的配合力测定,加之不重视选育,优良基因不断流失,群体遗传水平逐年下降,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呈现下降趋势。不重视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我省现有的一些优秀地方品种,由于对品种的选育重视不够,逐步失去其竞争优势。
2.2.3 良种没有实现良法,良种的生产性能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不高。我省的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耐粗饲,而引进的品种生产性能好,但对饲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较高,要想发挥其优良的生产性能,必须为其提供适宜其生存的环境,否则,生产性能难以发挥,抗病力降低,各种疾病相继发生,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2.2.4 对本地羊的优势缺乏认识。北部高寒地区,羊皮质量好,用引进的肉羊品种进行杂交后,对羊皮质量影响较大;中部晋中绵羊属肉脂兼用品种,十月龄“站羊”屠宰率可达56.40%,净肉重达15.41kg,而且肉的风味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用引进品种对以上两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产肉性能虽有一定提高,但增加了饲养成本,经济效益提高幅度不大,养羊户热情不高。
2.3 产业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我省的肉羊、绒山羊基地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划定的,虽然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有的县徒有虚名,部分地区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更是盲目引进,盲目发展,造成超载、过牧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应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饲草资源、品种资源,针对本地区自身条件,重新进行市场分析和主导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养羊业乃至整个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屠宰加工和流通环节薄弱
我省羊肉的屠宰加工和流通相对滞后,缺乏大型羊肉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肉羊屠宰分散,规模较小,初加工多,精加工少,难以实现产品的增值,降低了潜在效益。目前,我省80%以上的羊肉以胴体的形式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逐渐成为全国大型羊肉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养殖及屠宰效益都不高。若将50%的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经济效益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更加激发全省养羊业的加工业的发展。
2.5 封山禁牧政策对养羊业影响大
2002年底至2003年,省政府就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全省封山禁牧舍饲养殖情况调查”,对全省实施封山禁牧措施的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最早出台禁牧文件的是吕梁市的中阳县和临汾市的永和县,这两个县都是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中阳县羊由生态建设前的1.7万只下降到存栏只有2700只,下降了84.1%;永和县羊由13.9万只下降到4.9万只,下降了64%;兴县羊存栏由25.8万只下降到4万只,下降了84.5%。在短短的几个月,使全省绒山羊存栏减少了140万只,占(2002年)全省绒山羊存栏量的58.3%,极大地丧失了绒山羊的区域优势,产业基础严重削弱,农民返贫现象严重。最近,省政府将出台全省封山禁牧政策,这将对我省养羊生产带来多大的冲击,现在还很难预料。
3 山西省养羊业发展方向
3.1 大力推进养羊业优势基地建设
在肉羊发展方面,要突出北中部及雁门关肉羊生产区、太行山黑山羊生产区建设,以生产优质羊肉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在重点优势区域内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力争在几年内建成优势羊肉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对羊肉产品的需求。
在绒山羊发展方面,以西山绒山羊生产区为重点区域,从稳定生产和减轻草地压力的角度出发,控制绒用山羊数量,提高单产和品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积极扩大出口,维护我国绒山羊及山羊绒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3.2 进一步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养羊业良种化水平
加强种羊场建设,建立符合我省养羊业生产实际的良繁体系。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原则,省级办好原种场、市级办好扩繁场,县级办好商品场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同时争取实施羊的良种补贴,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农民饲养良种的积极性。在注重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强新品种(品系)的培育,从引进为主转向引进和培育并重,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体系。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育种新机制,扶持肉羊良种企业集团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结合常规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重点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在保种的同时加强新品种培育和开发,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
3.3 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养羊业科技进步步伐
加快标准化养羊小区的建设步伐,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标准化养羊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使用先进实用技术的积极性,普及推广良种、高效安全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
为了应对封山禁牧政策的出台,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扶持养羊业的发展。做为职能部门,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宣传发动群众,促进养羊生产方式的转变,走舍饲养殖、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的道路;另一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发挥创新精神,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新的变革中,对养羊户进行面对面地培训,手把手地示范,大力推广集约化养羊技术,并对全省现有的羊品种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和生产方案。
3.4 大力发展加工业,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
随着养羊业的不断发展,全省各类羊肉、羊绒加工企业也蓬勃发展,现有年加工能力在300t以上的肉羊加工企业50多个,年加工能力可达30多万t,浑源的“恒山”、偏关的“万家寨”、右玉的“玉羊”、“御羴”等品牌已通过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岢岚的“芦峰”牌系列带皮羊肉是全省唯一保留出口的产品,冻带皮黑山羊肉、羊肉颗粒、粕籽羊肉享誉国内外市场。灵丘的“平型关”羊肉系列通过山西省民族宗教局的清真食品认证和山西省商检局的出口注册卫生许可认证。岢岚县的“暖神”牌羊绒制品也销往全国各地,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视对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发展肉羊产品的精深加工,争取在短时间内将我省羊肉加工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