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禽流感:我们如何应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2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65
核心提示:何以忧心?1 禽流感在我国的流行刘院士认为,近20年来,禽流感是对我国养禽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H7亚型中的一些毒株所引起,低致病性禽流感如H9亚型毒株所引起。以H9N2为例,1992年~1998年,H9N2在我国部分省区局部流行,1998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随后成为常在性地方流行(endemic)。而N5N1,1996年~2000年,H5N1在我国局部省区流行,1997年香港发生H5N1禽流感事件,2001年~2004年H5

何以忧心?

1 禽流感在我国的流行

刘院士认为,近20年来,禽流感是对我国养禽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

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如H5、H7亚型中的一些毒株所引起,低致病性禽流感如H9亚型毒株所引起。

以H9N2为例,1992年~1998年,H9N2在我国部分省区局部流行,1998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随后成为常在性地方流行(endemic)。而N5N1,1996年~2000年,H5N1在我国局部省区流行,1997年香港发生H5N1禽流感事件,2001年~2004年H5N1在我国多个省区扩散流行,2004年后成为常在性地方流行(endemic)。

对H7N9,2013年2月中旬在国内部分地区江、浙、沪、皖开始出现人感染H7N9病毒,2013年4月,在10多个活禽市场鸽、鸡等动物和环境中分离到H7N9病毒。2013年末2014年初,人感染H7N9在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等省散发。

2 现实困境

对H9N2亚型禽流感,刘院士认为,一个鸡场,可以没有H5,可以没有H7,但几乎没有一个鸡场没有H9。H9N2与其它病原具有显著的致病协同作用,尤其是与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说,H9亚型是“麻烦的制造者”。

1998年以来禽流感(H9亚型)流行呈现如下一些特点: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临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但经济损失都很大,产蛋鸡产蛋下降10%~60%或绝产。

肉鸡和育雏或育成鸡死淘率10%~80%不等;与一些其它病原体存在显著的协同致病作用,如禽大肠杆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新城疫、各种免疫抑制病原体等。

同时,H9N2病毒作为内部基因的供体,在形成新出现的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中起重要作用:如H7N9(2013)、H7N7(2013)、H10N8(2013)、H5N2(2010)。

而H5N1是禽流感病毒株亚型中抗原变异速度最快的,疫苗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尽管我们有成熟的反向遗传技术。因此,对H5亚型禽流感的防控,不能完全依赖使用疫苗。对H7亚型,刘院士认为H7是个现实威胁。H7亚型禽流感病毒自2003年起就一直在中国大陆检测到,2003年在江西的家鸭中检测到H7N7,2009年在江西家鸭中检测到H7N9,2009年在江西家鸭中检测到H7N3,2010年在江西家鸭中检测到H7N7,2010年在福建家鸭中检测到H7N3,2011年在浙江家鸭中检测到H7N3,2013年在广东家鸭中检测到H7N7,2013年在浙江温州的鸡、鸭、鹅样品中检测到H7N7。

2013年2月份以来,在我国部分省市发生H7N9A型流感病毒感染人并造成死亡的事件,从活禽市场的家禽和环境中也分离到与人源的H7N9病毒同源性很高的病毒。禽流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 对H7不应过度解读

对H7N9禽流感,刘院士认为不应过度解读。自2013年2月18日我国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4年4月16日,已累计报告病例406例,死亡148例。,这个数字与人的季节性流感相比仅是很小的数字,属于散发病例,应科学理性对待,不要过度解读。

4 未来几个月中应密切关注

(1)H7N9病毒在我国家禽中是否呈流行或地方流行,是否增强了致病性?(2)H7N9病毒是否增强了人传人的能力,在人群中散发流行的频率是否会升高?(3)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家禽NAI监测和警报系统。

何以“解忧”?

1 家禽H7N9流感根除计划

值得欣慰的是,为进一步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对工作,及时发现、剔除H7N9禽流感病毒,切实保障养禽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农业部根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全国家禽H7N9流感根除计划。

制定实施全国根除计划,对迅速采取统一行动,掌握病毒的空间、时间、群间分布,对活禽交易场点、养禽场等重点环节及时采取监测剔除措施,强化源头控制,意义重大。

2 NAI防控策略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由H5和H7亚型A型流感病毒或由静脉接种指病指数(IVPI)大于1.2(或至少75%死亡)的任何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感染认定为必须向OIE报告的禽流感(NAI)。

根据OIE法典的规定,半个多世纪来全世界防控H5和H7HPAI的经验,和OIE/WHO/FAO防控亚洲H5N1禽流感的技术指南,应对NAI的防控策略应包括: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NAI监测系统,在整个生产、销售和加工链应包括报告可疑病例的早期警报系统,对NAI感染和疾病进行检测和爆发调查。

(2)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处置任何NAI感染爆发:家禽及其产品流通的限制,扑杀销毁感染家禽,疫点隔离、封锁和消毒。

(3)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第一的现代化健康养殖观念,把养殖区域内合适的载畜量、养殖模式、单种饲养等纳入生物安全的规划设计中。

(4)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只有在NAI变为常在性地方流行时(如目前的H5N1HPNAI)才允许使用疫苗,在流行早期(如目前的H7N9LP⁃NAI)应坚决实施扑灭政策,严禁使用任何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完全依赖疫苗的防控策略已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完全是失败的策略。

3 早、快、严、小仍适用

老一辈的兽医研究专家认为,传染病的防控应遵循“早、快、严、小”,现在仍然适用。生物安全大的方面应从宏观层面,比如从政府层面做好,养殖场内部只能做好局部的生物安全,控制内部的生物安全,而养殖场外部的生物安全对于一个养殖场来说,是不大容易能做好的。因此,养殖场应首先把内部的生物安全做好。所谓外部的生物安全,是指用来避免(防止)病原体进入畜禽群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而内部的生物安全,当病原体已存在时,防止疾病在畜禽群或农场内向未感染动物散布或向其它农场散布。做好生物安全的三要素,包括加强隔离、清扫(洗)、消毒这三个环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禽流感的传播。隔离可防止大多数污染和传染,清洗将除去污染材料的大部分病原体,使存在于已经彻底清洗材料上的任何病原体灭活。

4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根据传染病控制的原理,针对引起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群体,采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的方法。在我国,有很多人存在“手中有苗,心中不慌”、“一针(疫苗)定天下”的错误观念,这违反了传染病防控的最基本原则,必须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畜群免疫状态三个环节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流行。但是如果有的地方不报告疫情,那何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所以这时只能完全依赖疫苗。

但在疫苗的使用上,应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刘院士建议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立防线,而不能把疫苗免疫作为唯一防线,应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关键词: H7N9禽流感 禽流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