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家禽产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16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94
核心提示:从年产8万吨到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60年发展终成国计民生大行业在我国,禽类产业是一个涉及到4000多万养殖场户、7000多万从业人员,关乎1.3亿人口生计的民生大行业。说到禽类产业,很多人会想到,这是一个为全国13亿人提供禽蛋及禽肉等产品的行业,不错,这确实是这一行业的主业。但是,除禽蛋及禽肉产品外,水禽养殖业还作为羽绒加工行业的上游,还为相关下游行业如服装加工业等提供鸭毛、鸭绒,鹅毛、鹅绒等原材料。此外,随着蛋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从事鸡蛋深加工的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加,向市场供应加工蛋粉及液蛋。少数

从年产8万吨到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60年发展终成国计民生大行业

在我国,禽类产业是一个涉及到4000多万养殖场户、7000多万从业人员,关乎1.3亿人口生计的民生大行业。

说到禽类产业,很多人会想到,这是一个为全国13亿人提供禽蛋及禽肉等产品的行业,不错,这确实是这一行业的主业。但是,除禽蛋及禽肉产品外,水禽养殖业还作为羽绒加工行业的上游,还为相关下游行业如服装加工业等提供鸭毛、鸭绒,鹅毛、鹅绒等原材料。

此外,随着蛋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从事鸡蛋深加工的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加,向市场供应加工蛋粉及液蛋。少数蛋品深加工企业还能提供溶菌酶、蛋清多肽等,用于药品、保健品领域。

纵观1949年以来中国养禽业60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初,大约30年;第二阶段则为改革开放后至今,也大约有30年。

家禽养殖史

80年代 全国仅产10万吨

我国地域辽阔,饲养家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禽类品种也非常丰富。

但是,无论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还是到新中国建立前,养禽这件事一直是农家的一项副业,不但属于粗放散养,甚至各种禽类也多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家禽数量只有2.5亿只左右,禽肉的产量则约为8万吨,鸡、鸭绝不是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此后,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家禽业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截至1952年底,全国的家禽数量约为3.0亿只左右,而到了1957年底,全国家禽数量增加到7.1亿只。

1980年,禽肉正式列入肉类总产量统计,当年的禽肉产量为10.25万吨,比建国时增长了大约20%。

家庭散养 市场需求难满足

在第一阶段,从整体来看,这30年的家禽养殖仍然是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在养殖规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在养鸡的农户中,一般都只养几只鸡,最多的也只有几十只,养殖数百只鸡的就能算得上是上规模了,而千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则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少见。

此外,由于家禽的养殖水平还比较粗放,技术也跟不上,科技含量比较低,所以那时所养殖的家禽普遍生产性能低下,主要表现为生长速度慢、体型小、饲料转化率低、产蛋少、抱巢性强,并且个体间很不均匀,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禽肉禽蛋 新品种接连上市

改革开放之后,家禽养殖业开始迅速发展。

一方面,国外的高产蛋鸡和快大型白羽肉鸡被陆续引进,而这些禽类品种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普及,不但加快了养鸡业的发展,公众的生活水平也随着日常鸡肉消费量的增加得以提高;另一个方面,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自有的家禽品种培育也逐步展开。

例如,黄羽肉鸡的育种就在此阶段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广东是黄羽肉鸡的“发源地”,当地的大学、研究所和部分生产企业早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不断的研究, 先后成功育成了广黄鸡、广源鸡、粤黄鸡、石岐杂鸡新品系、穗黄鸡、穗麻鸡、岭南黄鸡、882黄鸡、江村黄鸡、康达尔黄鸡、福星黄鸡、墟岗黄鸡、粤黄矮脚黄鸡等数十个优质高产新品系,这些黄鸡新品系集高产、快大和原有广东地方鸡种的优点于一身,初步解决了生长速度与消费者接受程度的矛盾;所选育的鸡种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生产性能比地方鸡种高,肉质独具特色更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在蛋鸡育种方面,则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起步了,当时,通过引进国外纯系或配套系,我国自主培育出了如京白鸡(北京)、滨白鸡(黑龙江)、伊力莎(上海)等品种。1985年,全国禽蛋产量为256万吨,1995年为1676万吨,10年产量增长了6倍。

扒鸡专用

“817”横空出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风味独特的禽肉制品受到广泛欢迎,例如扒鸡,消费量迅速增长,地方品种鸡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扒鸡的生产需要。

但是,引进的品种中,蛋鸡小公鸡的生长速度慢、耗料量高、骨多肉少、成品率低;而淘汰下来的蛋鸡则体型大、肉质老、腹脂多, 成品率低;肉仔鸡则体大肉松, 鸡肉品质也不适合制作扒鸡。

为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肉用鸡配套杂交实验研究”,专门 研究适合于做扒鸡的专用鸡种。

由此,“817”小型肉鸡“横空出世”,由于杂交组合的筛选工作是1988年8 月17 日完成的,“817”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随着各地育种基地、养禽生产基地的扩建,为家禽产品的扩大供应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加快育种工作的同时,我国家禽业也在此阶段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不断尝试新技术改造,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家禽生产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效果逐渐显现,迅速推动了养鸡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禽肉生产 名列世界第二位

198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在全国80个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工矿地区建设“菜篮子工程”,而借此举之力,我国的养禽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自开展“菜篮子工程”后的1989年到1999年这11年间,我国家禽业真正实现了“跨越式飞速发展”,中国在亚洲家禽业的主角地位尘埃落定。

统计资料显示,1989年,中国蛋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的46% ,禽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的36% ;到了1999年,中国蛋和禽肉产量分别占亚洲总产量的比重上升为65%和57%。

此外,中国自1996年起,蛋鸡的年终存栏量和年产蛋量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蛋禽数量最多、产蛋量最大的国家。禽肉则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展望未来 家禽生产 靠拢粮食主产区

在《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家禽生产区域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集中。

其中,禽蛋生产要巩固中原、东北等主产区生产,推进蛋鸡养殖区域南移,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蛋鸡和蛋鸭。此外,还要加快国内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提高种禽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种禽疾病净化,保证雏禽质量;加快禽蛋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障禽蛋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

对于禽肉生产,则要稳定传统的肉禽主产区生产,加快推动有潜力的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优质黄羽肉鸡和水禽,稳定发展白羽肉鸡,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加强地方肉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重点加强肉禽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禽肉产品精深加工。

未来发展措施

1、适度规模化成主流:禽业尤其是白羽肉鸡及蛋鸡养殖,是我国畜牧产业中规模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未来考虑农村实际情况,超大规模养殖集团数量、比重不会太高;出于疫病防控需要,单场养殖密度不会太大。

即使是大型养殖集团,也会控制每个养殖场的种鸡饲养量,且各养殖场之间保持10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

2、业内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禽业以白羽肉鸡的养殖组织化程度最高,黄羽肉鸡及鸭、鹅等也在朝这一方向发展。组织化程度提高已呈现多种形式:企业+农户、企业+基地、企业+农场、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地方政府+合作社+农户等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扩大生产规模,也有助于向中小规模养殖户普及养殖技术,帮助应对市场风险。

3、自动化水平将提升:畜牧业社会地位低,工作地点偏远,对青壮年劳动力吸引不大,劳动力缺乏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开始建设高度自动化养鸡场,利用自动化设备,一个人工可以养殖5万只以上的蛋鸡,每批10万只以上的肉鸡,极大提高生产率和劳动产出率。

4、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仅白羽肉鸡产业领域,六和集团、正大集团、山东民和、山西粟海、安徽和威等企业新开工的肉鸡养殖和屠宰项目,其设计的养殖量和屠宰量就超过了10亿只,具有较强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及政策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5、上下游整合将加速:随着饲料、人工等成本的上涨,一些大企业开始寻求产业内部资源整合,以达到控制成本、掌握资源和重点落实产品质量的目的,产业内出现了上下游整合的趋势。有的种禽企业向下游延伸,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拓展终端市场;有的商品代企业向上游延伸,进入种禽行业或饲料、兽药行业,打造自己的全产业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