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的多样性、民族饮食文化的渊源性及各地市场需求的多元性,使得“地方鸡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生产经营者致力合作的基础。
一 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的保护
国际社会认为,动物遗传资源是未来食品、环境和社会经济稳定的一种资源。保持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目前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存在两种情形: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量饲养的只是少数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和他们的杂交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虽然品种资源丰富,但保存不当以及对外来品种不加区别的引进,造成地方品种品质降低和数量减少。
1 摸清了我国地方鸡种资源家底
鸡品种的形成与分布,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育,形成了外貌特征、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各异的众多优质鸡品种。
1976 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农、科、教等部门,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历时九载,基本摸清了全国比较发达地区的品种资源状况,并出版了 5 部《中国畜禽品种志》。 1995 年又对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进行了一次为期 4 年的畜禽资源补充调查。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参与了调查工作。 2006 年,农业部组织在全国开展畜禽品种普查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有关材料整理。
多年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禽种资源丰富,鸡种类型有肉用、蛋用、兼用和其他;体重大的 4 千克 ,小的只有 0 . 6 千克 左右;羽色有黄羽、白羽、黑羽、芦花、哥伦比亚羽;蛋壳颜色有白壳、粉壳、青壳、红壳等等。全国地方鸡种大至分布如下。
东南区:浦东鸡、仙居鸡、萧山鸡、白耳黄鸡、丝毛乌骨鸡 ( 江西的泰和鸡、福建的白绒鸡、广东的竹丝鸡 ) 、江山白羽乌骨鸡、崇仁麻鸡、河田鸡、惠阳胡须鸡、杏花鸡、清远麻鸡、霞烟鸡、桃源鸡、溧阳鸡、鹿苑鸡、狼山鸡、中原斗鸡、 漳州斗鸡
黄淮海区:北京油鸡、寿光鸡、济宁鸡、固始鸡
西南地区:彭县黄鸡、峨眉黑鸡、武定鸡、版纳斗鸡
东北区:林甸鸡、大骨鸡
黄土高原区:静原鸡、边鸡、阳鸡、正阳三黄鸡
青藏高原区:藏鸡
蒙新高原区:边鸡、吐鲁番鸡
2 建立了家禽品种资源保护体系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特征、特性等遗传性能和地区分布等选择性的进行了地方品种的保存工作。上世纪 50 年代全国建立了一批种畜禽场; 80 年代,国家投入上亿元资金在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八五”期间,农业部又确认了 83 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对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九五”开始,国家启动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采取了原产地保种和异地基因保存相结合的方式。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三种方式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以保种场为主,保护区和基因库为辅,场、区、库互为补充。保种场以活体保护为手段,保护单一品种资源。我国众多的地方鸡品种在原产当地建有保种场。保护区是在原产地中心产区划定特定区域来保护特定的遗传资源.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基因库以低温生物学方法或活体保护为手段,可以异地保护多个遗传资源。 2000 年农业部和江苏省共同投资近千万元在我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地方禽种资源基因库,保存体型外貌各异的地方鸡种如泰和鸡、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狼山鸡、白耳鸡、鹿苑鸡、大骨鸡、茶花鸡、斗鸡、藏鸡、新狼山鸡、石歧鸡、青壳蛋鸡等 21 个鸡种,其中抢救了在原产地已灭绝鸡种 2 个 ( 鹿苑鸡、萧山鸡 ) 、濒危鸡种 4 个 ( 惠阳鸡、狼山鸡、中国斗鸡、崇仁麻鸡 ) 。随后国家在江苏和福建建成水禽资源基因库。
3 开展了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 1 ) 立法保护畜禽品种资源
2006 年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将原《种畜禽管理条例》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专门一章写入该法。《畜牧法》第二章“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共 9 条,主要规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调查、发布和鉴定评估制度,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名录的制定主体,畜禽遗传资源的主要保护手段为基因库、保种场和保护区,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共享惠益管理等基本内容。
今年 5 月,农业部将原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调整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为家禽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
( 2 ) 开展品种资源基础性研究
近 20 年,国家加强了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了部分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和遗传距离测定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系统开展鸡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研究,形成鸡小群保种方法——“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用人工控制各家系繁殖平衡,其近交系数增量低于群体遗传学近交增量的公式推导计算的近交系数。使保种群原有的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保持相对稳定,减少群体内的基因频率漂变。
利用经典遗传育种技术测定鸡种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等。研究阐明了某些鸡种的种质特性及肉品质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时将禽种资源的形成、产地及分布、体形外貌、生产性能、相关研究等材料搜集、整理,建成了中国家禽资源数据库。
( 3 ) 推进品种资源开发利用
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重点抓了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近 20 年来,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选育了一大批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涌现了一批由育种、生产、加工企业为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使许多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地方禽种资源基因库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优质鸡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家禽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4 地方品种资源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 1 )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投入不足,设施与手段落后。
由于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保种体系不健全,保护措施不配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仅国家重点保护的 78 个畜禽品种中,有 14 个品种无保种场,有近一半以上的资源场经营困难,开展保种工作的难度很大,部分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
( 2 )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缺乏创新机制。
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组织形式单一,多数资源场处于被动保种,对畜禽品种的培育、优良遗传基因的开发利用不够,科研工作滞后,造成多数品种保护和利用脱节。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以开发利用促保护的模式仅仅是一部分,而大部分地方品种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 3 ) 部分畜禽品种出现数量减少、濒危、甚至灭绝的现象。
由于大量引进外来高产鸡种以及对地方品种开发利用不当,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 80 年代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灭绝的品种 10 个,濒临灭绝的品种 8 个,数量减少的有 20 个。这种趋势随着近年进一步加剧,据 1995-1998 年对全国 17 个省 331 个地方品种动态调查,有 50 个畜禽品种数量锐减, 14 个品种濒临灭绝,又有 5 个品种已经灭绝。
5 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对策
( 1 ) 保种计划要有针对性
按照资源的珍贵性来划分,我们所要保存的品种有重要保存品种和紧急保存品种之分,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重要保存品种是指那些具有特别优点的品种、著名的品种或特殊的品种,而紧急保存品种是指群体很小或濒临灭绝的品种。前者的保存容易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节省保种费用。后者则由于当前的经济利用价值低,在得不到适当保存时很容易遭受灭顶之灾。当然也存在一些既重要又需紧急保存的品种。所以,应该列出需要重要保存和紧急保存的品种清单。该清单应以品种资源调查为基础,并经过细致的评审。还应该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增加或取消一些品种。
( 2 ) 品种保存不一定非要在原产地
有人说品种应该在原产地进行保存,认为原产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条件在品种形成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 异地保存可能会丢失品种原有的某些特征。然而原产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也会随着市场和交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外国品种被越来越多地引进,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不可能在一个保种地区禁止这样的引进和杂交。因此 , 不一定非要在原产地进行保种,重要的是要建立品种资源场或资源库。
( 3 ) 保种需要国家经费的支撑
尽管保种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当前已被积极利用的品种通常有较大的群体规模,保存问题并不突出。但是需要紧急保存的品种常常又缺乏经济利用价值。如果这样的品种饲养得越多,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越大,扩大群体规模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国家经费的支撑对于生产性能低下而又需要紧急保护的地方品种来说是极为重要。
( 4 ) 保种与商业育种结合
育种公司的目的是现实的、趋利的,因此对于目前有经济利用价值的品种,在利用中进行保存是可行的,然而这些品种大多数都不是国家保种工作的主要目标。而需要紧急保存的品种主要是数量稀少、性状特殊、暂时没有或未被发现具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即使其可能存在巨大的商业潜力,育种公司也不会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对其保种。
在保种场进行商业育种具有风险性,因为在选择利用过程中很可能引起生产性能的变化,甚至造成品种某些原有特征的丢失,有些目前没有利用价值但将来有利用价值的基因也会丢失。同时保种场也不具备育种公司的市场敏感性,对于发现的经济性状不能马上用于育种实践。有效的形式是,资源在保种场进行保存或者收集它们形成品种资源基因库;保种场或基因库不断提供保种群以外的个体用于选择改良,或用来杂交以满足市场需要。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措施鼓励商业育种公司参与到国家保种工作中来,使得作为后方的资源保存与作为前线的商业育种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资源优势才能向经济优势转化。
二 地方鸡种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方鸡种以其品质优良著称于世,加之其良好的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使之成为世界家禽育种优秀的物质资源,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保存和利用它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养鸡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地方鸡种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鸡群整齐度差,这包括体重和外貌整齐度,严重制约其规模化发展;二是产蛋性能差,制种成本高。
我们认为,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必须并举,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有效的保护是为了合理的利用。对于地方鸡种利用,原则和做法应该是在保持地方鸡种基本特征和基本血缘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育种和制种手段,克服地方鸡种本身的缺点,培育出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满意的新型配套系。
对于地方鸡种的利用有蛋用和肉用两个方向,如:蛋用是生产绿壳蛋等功能蛋,如:肉用是生产优质鸡。我们目前所讨论的地方鸡种的利用通常是指选育开发优质肉鸡配套系,俗称为黄鸡。
1 地方鸡种开发利用进程
纵观我国优质鸡的育种过程,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肉质和生产水平为主攻方向,不断满足并平衡消费者口味和生产者利益的过程。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在港、澳、台首先发展黄鸡。以香港石歧杂鸡为代表,即以生态型地方良种鸡为主,并适度杂交利用阶段。基本上是在对地方鸡进行保种选育,大量直接上市,或适当杂交改良上市。随后,在广东、广西等地开始改良石歧杂鸡。由于石歧杂鸡早期增重慢,繁殖率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香港首先引进了隐性白羽鸡与石歧杂鸡进行杂交。
由于地方品种的纯系生产性能均不太理想 , 不易形成大规模化生产 , 一般只有通过杂交利用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鸡种资源,逐步建立优质鸡的繁育、生产体系,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广东省家禽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畜牧所及北京市畜牧所等在 80 年代初开始了“我国黄羽肉鸡配套杂交组合的研究和繁育体系的建立”的全国性科技协作攻关工作,部分地方也相应组织本地区进行优质鸡选育工作。
育种方法上先后采取了二元杂交、多元杂交及品系配套等方法。最初是利用引进肉鸡与地方品种进行简单的二元杂交,以期在保持地方品种肉味鲜美、适应性强的特色基础上引入外来肉鸡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后来商品蛋、肉鸡业的发展,促使我国鸡育种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用简单的经济杂交或标准品种生产方式难以兼顾种鸡产蛋量、仔鸡生长速度和土鸡风味三者的优势。
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优质鸡生产开始采用多元杂交配套体系,将现代家禽的优良品质如矮小型基因、隐性白羽、棕壳蛋等性状与地方鸡配套得到仿土优质鸡等。随着家禽育种的深入研究,品系配套系商品鸡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家禽业的主流。通过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对不同黄鸡的种质特性、饲养管理、选育配套技术、开发利用模式和肉质品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国在这 20 年里先后育成配套用纯系 10 多个,选育出如康达尔黄鸡、江村黄鸡、苏禽黄鸡、长沙黄鸡、岭南黄鸡、新兴黄鸡等一批比较理想的配套系鸡种。
优质鸡选育研究与繁育体系的建立,及各地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对优质地方鸡种资源开发利用的热潮。 90 年代中后期,有眼光的企业纷纷利用当地鸡种资源选育开发出一大批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黄鸡品牌。全国性的开发利用建立并完善了黄鸡良种繁育的种子工程技术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形成品种资源场、育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至商品生产场等一系列宝塔式育种、制种和生产的科技经营管理体系。
2 用地方鸡种生产优质鸡的配套模式
优质鸡配套模式一般用二系或三系配套模式构成,以三系居多。配套系商品代的性能表现主要体现在生产速度、肉质和颜色性状(羽色和肤色等) 3 个方面。生长速度通常可划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 3 个档次,肉质与生长速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快速类型肉质较差,中速次之,慢速最好。但在某些情况下,各种长速类型的肉质能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因而其评价也有所不同。羽色和肤色(包括胫和喙等的颜色)跟生长速度和肉质没有直接关系,但能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习惯。父母代的性能表现主要体现在产蛋量和产苗数等繁殖性能上,不同生长速度与体型的优质鸡,繁殖性能也不同。目前情况下,通常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者其产蛋量和产苗数等繁殖性能相应也较好。因为商品代的生长速度、肉质、颜色性状以及父母代的繁殖性能等均由各纯系的选育效果而定,祖代(曾祖代)、纯系的生产性能所达到的水平和培育程度至关重要。
我国黄羽肉鸡从生长速度上分为 3 大类,但不管哪一类,都广泛利用品系配套技术,虽然许多黄鸡饲养企业都培育了各具特色的配套系,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配套模式为:
配套 1 :
优良地方品种 ( 黄鸡或麻鸡 ) ♂× 外来种鸡 ( 隐性白等 ) ♀
优良地方品种 ( 黄鸡或麻鸡 ) ♂× F1 ♀ 商品代
商品代
配套 2 :
纯合矮小型鸡 (dw) ♂× 外来种鸡或优良地方品种 ♀ ( 纯系 )
优良地方品种 ♂× 含矮小基因 ♀
正常型商品代
有些小型黄羽鸡种鸡场直接利用外来快大型鸡种作父本配套地方优良种鸡,生产商品代的黄羽肉鸡,以提高商品代的生产性能。这种配套技术还不成熟,生产的商品代存在毛色不一致,均匀度不好等特点,还不适应规模化的生产。
3 多元化化的市场需求促成了地方鸡种开发的多样性
是以貌评鸡是我国优质鸡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我国人民对颜色偏好的习惯,人们往往嗜好黄(麻)色、黑色。在市场上,消费者通常根据羽毛颜色、胫的颜色、冠红、胫细等判断鸡的优劣。因此,优质鸡市场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包括羽色多元化、体重多元化、品牌、品味多元化、上市日龄多元化、销售方式多元化、加工方式多元化等等。所以要培育一个品种适应各地市场需求是不太可能。
按照生长速度,优质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快速型 ( 快长型、快大型 ) 、中速型 ( 仿优质型 ) 和慢速型 ( 特优质型、珍味型 ) ,不同的市场对外观和品质有不同的要求。
快速型:以长江中下游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市为主要市场。要求 49 日龄的公母鸡平均上市体重为 1.3 -1.5 公斤 , 1 公斤 以内开啼的小公鸡最受欢迎。该市场对生长速度要求 较高,对" 三黄 " 特征要求较为次要,黄麻黑羽均可,胫色有黄有麻有黑。
中速型:以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市场,内地市场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港、澳、粤市民偏爱接近性成熟的小公鸡。要求 80-100 日龄上市,体重 1.5 -2.0 公斤 ,冠红而大,毛色光亮,具有典型的 “三黄”特征。
优质型:以广西、广东湛江地区和部分广州市场为代表,内地中高档宾馆饭店、讲究品味人群也有需求。要求 90-120 日龄上市,体重 1.1 -1.5 公斤 ,冠红而大,羽毛光亮,胫较细,羽色和胫色随鸡种和消费习惯而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鸡种一般未经杂 交改良,以各地优良地方鸡种为主。
4 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了地方鸡种的开发利用
地方鸡种开发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其研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看其产业化经营程度和规模是否进入了大生产领域。
目前我国的规模化养禽企业普遍采取的是 “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的模式。这种以公司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来组织生产和经营的模式为龙头企业自身发展,更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这种模式正是起源于我国较早进行地方鸡种开发的 广州市江丰实业有限公司所开创的“江高模式”。
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该公司为了推广其培育成功的“江村黄鸡”,发展规模生产,便发挥自身掌握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饲养技术等优势,带动农户形成一体化经营,开拓性地创造了“公司 +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1989 年被《人民日报》称为“江高体系”、“江高模式” ) ,与广州市白云区及周边地区的养户建立生产经营联合体,通过供应种苗、饲料,提供技术服务,回收肉鸡等一条龙服务的经营方式,使大量农户饲养该公司的黄鸡品种。这种模式在主观动机上是为了推广公司产品,在客观效果上带动了周边农村养鸡业的发展,养鸡成了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少农民由养鸡起家,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江高模式”对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成为各企业生产经营借鉴的典范,并在其他黄鸡公司如广东温氏集团等不断创新和完善。
5 地方鸡种开发利用值得重视的问题
( 1 ) 引导消费
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民族,要求色、香、味俱全。“无鸡不成宴”,国人对鸡,特别是优质黄鸡有着特别的嗜好。但随着鸡种改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造成禽肉风味下降受到消费者们的非难。风味问题,是一个涉及家禽品种、饲养环境、饲料品质、烹调技术乃至消费者对色、香、味的嗜好为一体的复杂问题。对此,也有一个消费引导问题。国人重口味,洋人重营养,过分地强调口味并不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营养、卫生应当优先于口味,至少应当并重。这就是说,作为企业为了盈利要千方百计地适应市场及消费者,但在国家全局的立场上不可一味地顺从。传统上黄色为中国贵族士大夫的首选色彩,故黄色羽毛的鸡比其它颜色更显珍贵。但从科学的理论而言毫无道理。改变观念、引导消费也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 2 ) 规范育种
为促销占市场,各类黄鸡名目繁多,在一些种鸡场,乱交乱配现象严重,速生型肉鸡与蛋鸡杂交而成的杂鸡充塞市场。由于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苗鸡价格便宜,在活鸡市场上有诱惑力,冲击着常规繁育体系下的“优质鸡”市场。严重影响黄鸡产业的发展。由于杂交改良无序,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也影响市场的拓展。在大中城市周围真正的土鸡饲养者几乎消失,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量饲养中速黄鸡,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饲养肉杂鸡,真正的优质地方土鸡规模化饲养难寻踪迹。为此,需要政府重视和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力度,保证合理利用品种资源,培育高效优质的配套系。
( 3 ) 制订标准
标准化是组织规模化大生产的必需,作为优质鸡产业,无标准的生产是混乱和盲目的,制订标准尤为重要,加强对优质鸡育种、供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监控管理,做到优质优价,保护优质鸡生产者的积极性,保障消费者权益。 包括“饲养标准”等科学标准,是众多科研成果与生产接轨的具体形式。从理论上讲,所有“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技水平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成螺旋上升。标准化工作虽然是无止境的,但是在某一时空状态下,又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在标准体系的设计上,技术指标的取舍方面也要从系统整体出发,全面安排。
( 4 ) 重视加工
与国外相比,我国禽肉加工严重滞后,制约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这一点已为行业人士所关注。特别是优质鸡产业,一直以活禽销售为主。 这两年,这种流通和销售方式正接受挑战,除了不利于 生产企业创建品牌外,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生物安全和卫生防疫。禽流感疫情的爆发,使政府和消费者更加认识到这种流通和销售方式的弊端,在不少地方活禽销售已被取缔。因此,冰鲜鸡、分割鸡等销售形式,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销售方式。而 深加工问题要逐步提到地方鸡种产业化开发的日程上来。 需要注重如盐焗鸡、白切鸡、多味风爪等成品或半成品的研制, 还需研制开发精细分割产品、深加工产品,功能和保健食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作者: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邹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