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全国信息联播 » 正文

创新草畜经营模式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6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15
核心提示:平凉古代畜牧业就很发达,曾有“农民惟养牛、经商惟贩畜”的历史记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畜产品“旱码头”。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顺应市场需要,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作出了把平凉建设成为甘肃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贸易、出口基地的战略决策,引进秦川牛等国内优良品种,运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促使全市草畜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区域化推进的发展格局,全市草畜产业日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平凉古代畜牧业就很发达,曾有“农民惟养牛、经商惟贩畜”的历史记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畜产品“旱码头”。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顺应市场需要,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作出了把平凉建设成为甘肃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贸易、出口基地的战略决策,引进秦川牛等国内优良品种,运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促使全市草畜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品牌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区域化推进的发展格局,全市草畜产业日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立足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是平凉市四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充分发挥基础、区位等优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目标,坚持扩量、提质、增效,着力推进草畜产业跨越发展,到去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12.5万头和40.5万头,同比增长1.68%和1.18%,稳居全省农区第一位;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96.18万头和51.39万头,鸡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567.4万只和258.26万只,全市草畜产业增加值达到21.5亿元。

在规模养殖中,平凉市坚持千家万户养牛与推进规模化养牛并重,扶持建办标准化养殖小区,到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81个,其中养牛小区301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26个、千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0个;扶持发展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5530户。大力推进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料生产,粮饲兼用玉米面积达到120万亩,年青贮秸秆饲料160万吨以上;建成了12条草产品及饲料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各类配混合饲料达到48万吨。建成肉牛精细屠宰、牛肉分割、皮革加工、骨制品、生化药品、餐饮销售等牛产业龙头企业22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户,肉牛屠宰能力达到30万头,牛皮加工能力100万标张,22户企业生产各类牛产品5600多吨,育肥出栏肉牛2.3万头,实现利润2650万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产业链条。

抓肉牛品种改良促草畜产业发展

他们以肉牛品种改良为抓手,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项目扶持、养殖保险、金融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基础能繁母牛及改良母犊保护,大力开展了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与推广,每年选育平凉红牛核心群1300头,冻配改良肉牛20万头。经中国农大、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牛改良中心等国内首席肉牛产业专家组鉴定认为,“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生产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形成了市内以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县乡30多个活畜交易市场为骨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国内立足西北、华北地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和香港的固定牛产品销售市场;国外以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为主的活牛和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创汇近300多万美元。

平凉红牛产业将按照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的目标定位,以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为总揽,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牛产业发展,继续走小群体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整体化推进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加大基础保护,扩张基地规模,强化饲草利用,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精深加工,提高质量效益,到2015年全市规模化养牛占比达到50%,平凉红牛生产、加工关键配套技术应用推广率达到80%以上;肉牛改良和年冻配改良保持在20万头以上;从种、养、加、销等各个环节,提高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加强全行业监管确保畜牧业安全

他们在抓畜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等重点环节,加强全程监管,有效保障畜产业安全稳步发展。严格执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增强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果断处置能力;加强对饲料、兽药、种公牛等畜牧投入品的管理,建立分级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对产品生产从产地环境、饲养、加工和投入品等环节实行全程监控,为生产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提供保障;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处理好发展畜产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理念始终贯穿于畜产业发展全过程,在牛产业内部,强化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扶持、鼓励和引导养殖、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合作机制,促其形成连基地、带农户、同步推进的发展格局。在种养业结合上,把推广全膜玉米、开发牛产业、发展果菜产业、建设农村沼气统筹考虑,积极探索发展“全膜玉米—秸秆利用—肉牛养殖—牛粪制有机肥—肥料还田”、“肉牛养殖—牛粪制沼—沼渣沼液还田”等农业循环模式,为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