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在政策下的进退维谷
最近全国的关注点都落在房价下跌的热闹当中,反讽着一线城市下降近百万的房子仍旧无人问津的窃喜;还有大量人坐等着周五某电视台的拉仇恨节目舌尖上的爱国主义,在深夜咂摸着各种美味眷恋餐桌;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猪肉价格,目前,爱好整天预测各种市场走向的人开始认为,5月生猪价格的稍刚回暖就是猪周期新的拐点了,只用价格表面现象就妄下断言的预测让人颇不信服。
五月确实出现了猪肉价格的小回暖,然而明白人都知道这是生猪行业每年如此的拐点,也就是说每年的这个时候,不论猪肉价格之前是涨是跌,在五月份都会回暖。有人认为,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逼近生猪生产需求“警戒区域”,猪周期底部基本确立;也有人认为,生猪养殖行业仍未摆脱深度亏损,供应过剩压力仍重,5月份猪价的回暖,只是大周期中的阶段性波动,而非新的周期拐点。
这旗帜分明的两种观点悲喜各半,然而这些个分析都应该加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发改委的收储政策。
政府启动的用以促进生猪价格合理回升、维护养殖户利益、稳定生猪生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的收储政策看似完美,那么到底这样的政策对养殖户的利益能有多大的帮助呢?养殖场对于政府政策到底是刚性的需求还是被动的接受呢?
有养殖户表示:对于生猪这样难储藏的商品,大规模收储无疑是一种灾难。记得一位发改委退休官员曾私底下说,“冷库里的猪肉发给我都不敢吃”。尤为重要的是,发改委的收储制度干扰了养殖户的市场预期,非但不能稳定市场还会加剧市场的波动。
养殖户由于预期有收储制度兜底,养多少猪也不愁卖,市场风险意识就会出现淡化,盲目扩大生产,提升生产效率的动力不足。这种预期往往会造成所谓的“产能过剩”,如果发改委的收储使过剩的猪肉高于市场价出清,那么此后养殖户势必还要扩大规模,一直到发改委无力扩大收储兜不住底,此时生猪市场就会以剧烈的波动收场。
也有养殖户反问:“照你这么说难道政府就看着肉价下跌,置之不理吗?赶上行情不好的话养殖户岂不是亏得血本无归?”
的确,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参与者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谁也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猪肉,更加无法知道众多的竞争对手会养殖多少生猪,养殖户愿意参与这个市场,就应该有赚钱和亏本的两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