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媒体屡曝猪肉和生猪价格“跳水”。据监测,目前全国猪肉价格已降至2010年10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养殖户遭遇了3年以来最为罕见的价格冰点。
“猪周期”是我国难以治愈的一大顽疾,“肉价涨—养殖规模扩大—肉价跌—养殖过剩或急剧缩减”这个怪圈一直困扰养殖户和消费者,处理不好,让“猪周期”周而复始,使生产和消费两者都成为市场的弱者。“猪周期”带来的负面振荡以及对经济杀伤力都很大,不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更会给养殖户和金融业带来风险。
市场为何会出现“猪周期”?还要从市场本身寻找问题。市场在养殖产业中发挥着调节功能,任何养殖户都无力挣脱市场价值规律的左右。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养殖户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等原因,容易引起养殖户对市场判断失误,从而引发生产与需求脱节。这时候,政府是可以通过市场引导、信息对节、平抑措施等方式来化解矛盾,从而达到纠正养殖偏向,保持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的目的。
现实情况却是,“猪周期”暴露政府调控软肋,一些地方政府放任养殖户市场行为,虽然给养殖户一定补贴,刺激了养殖积极性,但却没能给养殖户的市场行为以正确、有效的引导,尤其是没有建立全国养殖网络信息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准确决策信号,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养殖户自发的、逐利的本性会驱使他们盲目扩大生产,从而使得“猪周期”反复上演,也无法摆脱生产失败命运。而且单一对养殖户进行补贴,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平抑机制,即没有建立生猪收购储备机制,无法对市场生产和消费进行有效平抑,从而使“生猪供应过剩肉价暴跌、生猪供给不足肉价暴涨”的矛盾永远无法化解。
可见,“猪周期”并不是无药可解,消除“猪周期”需政府有所作为,除对养殖户进行有效生产引导、建立养殖信息平台之外,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财政要建立长效平抑机制,即建立国家生猪收购储备库,在生猪养殖过剩的情况下,政府以不低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确保养殖户不亏损;在生猪养殖不足的情况下,将储备库存的猪肉投放市场,平抑市场肉价,确保消费者利益。如此,则“猪周期”可消弭于无形,养殖户与消费者双方都会无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