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鲜家禽试点工作将从下周一起正式启动,越秀全区、荔湾区、天河区珠江新城、番禺区大学城高校共82家农贸(肉菜)市场的298个禽类经营档口,将试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10月起,这一措施将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广;10年后全市覆盖率达100%。
至此,广州生鲜家禽未来十年的经营模式就这样被一锤定音。可问题是,即便“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出发点是好的,按政府所说,可以“保障禽肉质量安全、防控禽流感疫情、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但我们依然要追问:政策的出台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市民的声音在哪里?这样一个波及广大档主、供货商且深刻影响市民饮食习惯的政策,出台之前为何没有经过广泛的民意征询和听证程序?
如今政策实施在即,不少操作细节尚缺乏明确指引,那么对于政策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了吗?
其一是生鲜鸡供货商的选择问题。广州此次从8家供港企业中选出3家作为首批生鲜鸡供货商,试点企业的有效期是一年。出于监管便利等多种原因的考虑,政府选择大企业做生鲜鸡供货商是必然的,但这样的政策很可能导致一批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进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局面。
那么,政府能否撇清供货商选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权力寻租嫌疑?能否向公众说清为何不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供货商、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对于活禽供应从之前相对自由的市场竞争一下子变为部分垄断的局面,政府方面认为这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好办法吗?
其二是生鲜鸡试点政策可能引发的不公平竞争和补偿标准问题。因为在生鲜鸡售卖试点档口之外,其他市场档口和“走鬼”依然可以售卖活禽,那么,试点档主的客源流失怎么办?政府该如何解释试点选择的依据,如何平衡其中的公平性问题?
虽然市政府专门安排财政补贴资金715.2万元,对档口升级改造和档主给予补贴,但直接发给每个档主的只有4000元,档主并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被动根据最新政策,选择接受补贴、继续做下去或是干脆不做,另谋生路。
其三是政策可能引发的诉讼问题。市场管理方担心,他们跟档主签的合同写明是售卖活禽,如今政府要求卖生鲜鸡,“以后有档主告我们违约,怎么办?”
这确实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一直以来,政府习惯了只管出台政策,对政策可能导致的问题采取边实施边调整的态度,将政策调整导致的各种成本都转嫁到市民身上;而市场管理方、档主需要担心的很多细节问题,诸如售卖生鲜鸡是否要增加市场的电容量、将来会不会按阶梯电价收费、生鲜鸡价格会不会大涨等问题,哪个都不轻松。
有记者敏锐地注意到,在政府的统一口径下,“冰鲜鸡”的称呼已悄然成了“生鲜鸡”,名称上的改头换面或是为了缓解街坊对生鲜鸡的抗拒心理,但生鲜鸡推广政策效果如何,远不是改个名字就能顺利推动的,一项事关民生的政策想好再干,总好过边想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