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国,耕种、养殖一直以来都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猪肉因性价比相对较高而长期为广大居民所青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量最大 的肉制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内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然而,近两年该行业却渐渐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步入2014年后,更是陷入了“危机”。
“这猪快养不下去了,仅仅三个月左右,一头猪的价格就狂跌了500多元。”某位拥有十余年养殖经验的一线生猪养殖户感叹道。
据 农业部在全国480个集贸市场进行的畜禽产品与饲料价格定点监测的结果,截止2014年4月,国内已有多达26个省份的生猪价格出现下跌,平均价格则跌至 每公斤约11.4元,同比下降约14.1%。另据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的监测结果,截止2014年4月,生猪价格已跌至每公斤约10.4元,同比下降约 13.4%;猪粮比价则约为4.5:1,同比下跌约15%,并且连续六周跌破5:1——这一深度亏损线,创造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深度亏损,每头生猪出 栏净亏损约350元。要知道,2014年1月时,生猪价格还能达到每公斤约15元。
仔 细观察不难发现,就国内中小型生猪养殖企业与个人养殖户来讲,他们缺少足够先进的理念与管理经验,技术也存有短板。例如,由于资金短缺,他们在选购种猪的 时候没有条件选购优良品种,并且缺乏较好的鉴别能力,就会导致种猪质量得不到保障;在选配饲料方面,他们也不太注重饲料质量和营养搭配,造成生猪的生长速 度与肉质会受到影响;在疾病防疫环节,缺乏卫生防疫意识,致使生猪养殖期间出现疫病的隐患较高,一旦发生疫病且造成传播,无疑会使养殖户蒙受巨额损失;在 市场供求的预判方面,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不能够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养殖规模,这些无不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
相 比之下,一些标准化、成规模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就运营得比较稳定。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提高生猪屠宰效率与瘦肉出 产率。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非常注意疫病防治工作,以致其养殖的生猪存栏量较高,供应量十分充足。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国内大中型城市 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走高,养生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强。人们开始加大青菜、禽蛋、海鲜与牛羊肉的购买力,猪肉的食用量则有了较大比重地下降,这直接造成肉制品 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当大企业都面临生猪存栏量过剩的尴尬时,猪肉价格持续下跌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既然如此,行业部门该怎样设法改变这一现状,并且最终使国内生猪养殖业能够转危为安、重新归于稳定呢?
具 体来说,除了此前业内专家提出的请保险公司介入,建立生猪养殖保险,以及由国家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外,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型企业、个人 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猪养殖。比方说,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去各地开设专业养殖技术方面的讲座,为养殖户普及专业知识,并且加大对于种猪和饲料供给环节的监 管力度,建立规范的种猪与饲料销售场所,保障生猪质量。同时,行业机构还应定期派专业人士去各地检察生猪养殖的卫生环境并帮助养殖户做好疫病防疫工作,最 大限度地降低生猪患病的风险。另外,较为成熟的大型养殖企业则要尽快建立市场调研部门和战略规划部门,通过定期调查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控生猪养殖规模,防 止产能过剩。在管理方面,还要实行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不仅如此,企业还要设法抓住国内农民在猪肉消费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的契机,加大在小城市和乡镇地 区的销售力度,使生猪肉回到供需合理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