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规模化肉鸡养殖“模式”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1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48
核心提示:一、认清肉鸡养殖业“现状”1、多 肉鸡养殖基数大、总量也大,鸡多了、病就多、麻烦也多。2、散 目前还是以非专业化的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刚刚起步,所占比例小、成功的少。3、分布不均 因为气候、历史和资源的原因,白羽快大型肉鸡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一带,江南主要以黄羽肉鸡为主,快大肉鸡不多;鲁西、鲁西北、洛阳、京津郊区等主要以杂交鸡为主,近几年山东杂交鸡有向东蔓延的趋势,但空间有限。4、硬件不硬 从原始的盆盆罐罐到料槽饮水器、水线料线,通风和取暖条件较落后,风机、暖风炉、锅炉的

一、认清肉鸡养殖业“现状”

1、多 肉鸡养殖基数大、总量也大,鸡多了、病就多、麻烦也多。

2、散 目前还是以非专业化的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刚刚起步,所占比例小、成功的少。

3、分布不均 因为气候、历史和资源的原因,白羽快大型肉鸡主要集中在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一带,江南主要以黄羽肉鸡为主,快大肉鸡不多;鲁西、鲁西北、洛阳、京津郊区等主要以杂交鸡为主,近几年山东杂交鸡有向东蔓延的趋势,但空间有限。

4、硬件不硬 从原始的盆盆罐罐到料槽饮水器、水线料线,通风和取暖条件较落后,风机、暖风炉、锅炉的使用率还很低;就全国而言,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刚刚开始走入规模化养殖,所占比重不会超过40%,有些区域甚至连20%都达不到。

5、水平参差不齐 因为管理不善和疫病泛滥,生产和利润指标相差悬殊,养殖户日子并不轻松。

6、稳定性不足 源自“赌”的心理作祟,赌一把、赌一批、赌行情、赌气候、赌运气的现象还很多。

7、从众心理 导致了养殖“聚堆”和“撞车”,行情大起大落,心情犹如坐过山车。

8、可持续性差 导致了育种、饲料加工、屠宰和食品加工环节产能不稳定,生产和行情常常大起大落。

二、“疫情”比“养殖”发展快

上世纪80年代流行什么病?雏鸡白痢、球虫、新城疫,那时候养肉鸡的药费只有0.1~0.2元/只;上世纪90年代有什么病?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增生症、禽白血病、法氏囊炎、慢性呼吸道病、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白血病、贫血因子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2000年以后呢?一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是模式的转变、水平的提高、指标的改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但透视肉鸡养殖业,却发现我们在为疫情纠结、为生存纠结、为发展纠结。

由于疫情的发展,我们牺牲了太多的资源和利益,在疫病防控上一直是得不偿失的。“疫情”比“养殖”发展快表现在鸡病种类增多、给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疫病变化比气候变化还快,何况还有新菌株、新毒株层出不穷。

另一个现象就是兽药厂比养殖场发展快。药费比养殖利润增长快,药费从0.15元/只到了1.5元/只以上;利润还是在2元/只左右“打逛逛”,弄不好还“丢两个进去”。

育种进步、饲料工业升级给养殖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鸡长得越快越难养殖,养殖环境改善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药物淘汰的速度比新药研发的速度快,淘汰一种兽药需要2年,研发一种新兽药需要10年,面对那么多耐药菌株,靠“祷告”如何能把病治好?

三、肉鸡养殖户(场)的困惑

1、“几乎什么都知道” 现在一提到开会,大家大都有一种不信任和排斥心理,为什么?因为大家自认为什么都知道,“养鸡那点事”几乎不用脑子都能“耳熟能详”了。

2、“几乎什么也拿不准” 如果以懂作为前提的话,大家怎么没有把鸡养好?看来不是真懂!我经常接触一些业内的朋友,大家都练就了一张好嘴,说他们都能“夸夸其谈”毫不为过。可到了现场、进了鸡舍居然都模棱两可,几乎什么都拿不准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仅眼高手低还懒!这是我们的通病。究其原因,病在我们心里,病在我们身上,病根不除,鸡永远都养不好。

四、对规模化养殖的“定位”

1、规模化养殖是系统工程 现在的规模化养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养殖户”生产,“系统”是规模养殖所必须的“支撑”,建筑、施工、设备安装与保养、机电、财务、采购、内勤、生活、销售、培训、技术、人员等等,你都准备好了吗?“团队”是系统的主体,只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才有专业化的高效率,“效率”是企业的成本优势和生命。

2、规模化养殖要走专业化之路 规模化养殖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是数量+质量+盈利,需要有必要的专业设计、相对好的硬件设施、比较充足的资金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要在“系统”+“团队”的模式下创造专业化的管理效果,打造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如果规模养殖没有“优势”,那就是吞钱的机器,现在很多老板投资规模化肉鸡养殖感觉并不好,因为很多人“赔”了,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说“赔钱不是规模化养殖”。

3、规模化养殖注重环境控制 一提到饲养,大家习惯于想到喂料和喂水,其实这只是狭义上的饲养,给鸡饲料和饮水就够了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肉鸡规模化养殖的情况下。肉鸡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吃料、喝水才能长肉,这个环境非常重要,这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所以说规模化肉鸡的饲养其实就是“环境控制”,加温、脱温;加湿、通风;换气、降温;消毒、扩群等等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境控制措施。要想规模化肉鸡养殖饲养成功,就要接受和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变是唯一不变的法则。

五、规模化肉鸡养殖“模式”选择

1、网上平养 这是笔者一直以来极力探索、改进、推崇和推广的一种规模化肉鸡养殖模式。

2、垫料饲养 这是全世界几乎都在使用的一种规模化养殖模式,但在中国这种模式有很多弊端,如鸡病、药残、垫料供应与成本、生产指标与效益都存在问题。

3、笼养 近几年在很多地方,肉鸡笼养开始抬头,但并不是把鸡装在笼子里就是笼养,笼养需要系统的鸡舍建筑设计和配套的设施,笼养的利弊有待于专业化的对比分析。笔者了解过很多笼养户,大家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散养 达不到规模化养殖的要求,这只是一种“家庭副业”,不可能成为“致富的产业”。

六、正确认识“两种环境控制模式”

1、适合于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的“保守”的环境控制模式 舍内温度控制偏高1~2℃,从小到大总会有部分鸡表现出“张口”现象,这需要提高供暖能力或降低通风效率,结果是鸡舍内温度偏高,空气质量往往不够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鸡是被“捂”着长的,这种环境控制模式下鸡生长速度会降低、料肉比会增高、成活率相对高、抗病能力也相对强一些,出栏重往往偏小或饲养周期延长,这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环境控制模式”,但不是最佳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经验少的规模化养殖来讲还是首选。

2、以“最舒适的温度和最优质的空气质量”为核心的“精细化”环境控制模式 适合于少数责任心强、饲养管理细致、有创新意识和专业化管理能力的鸡场。这种模式要时刻关注鸡在某一湿度下的风感温度,这是让鸡感到舒适的一种温度,同时还要满足肉鸡快速生长的需要,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环境控制方案,一旦责任心跟不上或专业判断失误,很容易在失去“弹性”的温度和通风调整中出现失误和错误,从而产生应激并导致发病。如果这种方案实施好,鸡增重快、饲料报酬高、出栏体重大、饲养周期缩短、盈利能力强!这种模式下鸡的保健方案非常重要,因为鸡的抗病能力往往和生长速度成负相关。

七、接受“三位一体”的环控新理念

1、一定“湿度”下的“风感温度” 几乎70%以上疫病的直接、间接诱因是环境因素(也有很多情况下是垂直传播和营养失衡等导致的),而环境因素中最难以掌握和最容易发生的是通风问题;谈到通风很多人会想到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所以很多人习惯于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温度、湿度、通风之间的关系,而且往往会顾此失彼。如果我们用一定“湿度”下的“风感温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就必然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概念,温度、湿度和通风的“不同组合”照样能给鸡提供相对舒适(以鸡为本、看鸡是否真的舒服)的生长环境,这就是养殖中“富有弹性”和“技术意义”的“关键环节”。要想在管理上简单而安全,就要关注相对高的硬件投入和自动化,这样就容易把矛盾的三个方面统一到一个关键点上来,这个关键点就是鸡的感受(“看鸡施温”是有道理的,鸡的感受和表现比我们的认识和感受以及仪表显示的数据要准确得多)。

2、“循序渐进”的环控新理念

(1)应激:凡是不利于肉鸡生存、健康、生长的突发性的环境因素的改变都属于应激的范畴,饲养管理不到位是应激产生的根本原因。

(2)气候突变:气象预报能够给我们一点提醒,但是你预定气象短信了吗?你对气候突变敏感吗?有预警措施吗?

(3)跳跃式管理断层:这是最常见的管理问题,跳跃式思维有利于“创新”,跳跃性管理有助于“闯祸”,管理断层会出现应激,应激会导致疾病,例如脱温问题、用药时机问题、通风量的设定与调整等。

小鸡体重从40多克历经6周达到3000多克,体重增加了75倍,但鸡的增长是“一条曲线”,如果我们的管理是“一条折线”,那么每个“拐点”都是应激的“源头”。

3、“以防代治”的动保新理念

“养禽与禽病防治”已经深入人心,这给我们一个模式:“养+防+治”,于是我们很无奈地沉淀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治”!有多少病是能治得好的?我从事养殖业20多年了,曾经是所谓的“名医”,很会治病的,但我深入规模养殖以后觉得真正的“名医”应该是疫病预防专家,要在管理上下功夫。于是最近几年很多朋友说我越来越不像兽医了,更像是“环境控制专家”,但是我养殖肉鸡“相对成功”应该得益于这种主动的转型。大家都知道“养防结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但却没做到。当我们把精力聚焦在“预防”上的时候,“治疗”的压力反而小了,如果我们把精力聚焦在“治疗”上,那么更多的是在给病死鸡“收尸”。未来我们要树立并接受“以防代治”的新理念,思维活跃了、办法就多、效果就好。

八、从“防治”向“防制”观念转变

防治是预防和治疗,防制是预防和控制。这有根本的区别。防制是未雨绸缪,主动性强,目的明确;防治更多的是亡羊补牢,被动应付。预防工作包括鸡苗选择、环境净化、消毒、免疫接种、环境控制等是重点,目的是让鸡“不生病”; 控制工作包括隔离、封锁、环境调试、紧急接种、应激因素的排除、预防性用药等是重点,目的是把病消灭在“早期”并控制在“小范围”内;治疗工作要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辅助性治疗等,主要还是在“用药”上下功夫,希望病鸡“少死”和“早日康复”。

以防代治的前提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源头净化,解决“垂直传播”的问题;②育雏环境净化,解决“早期感染”的问题;③饲料原料筛选,解决“霉菌毒素污染”问题;④饮水净化,解决“水质不达标”的问题;⑤应激控制,“消除疾病诱发”因素;⑥多关注疫苗、中药、微生态、生物制品、营养类药物的正确使用;⑦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抗菌类药物,规模化养殖更钟情于药物的选择和配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