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给青海生态畜牧业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工程于2008年落地生根,从最初的7个纯牧业村合作社试点,到目前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全覆盖,并有78个半农半牧村组建了合作社,占牧区行政村总数的58.35%,累计11.5万牧户从中受益。这个过程虽漫长曲折,却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这项决策对培育青海牧区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在5年多的生态畜牧业探索与建设中,成功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适合不同地区的合作社发展模式,为牧民增收致富找到了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去年,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1元,比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1094.6元,比2010年提高3079元,平均增速保持在20.1%,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去年,青海开展了生态畜牧业示范社建设,并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或农技人员领办合作社,鼓励合作社聘用能人进行经营,同时逐步在半农半牧村和农业村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使新型经营主体逐步覆盖整个牧区,目的就是要让这个积累了全省畜牧工作者心血的新型经营主体更加活跃,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实践证明,推进畜牧业发展关键在于从传统发展思想中解放出来,强基础,调思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学发展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青海省紧紧围绕生态畜牧业建设这个目标,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为核心,以草原生态奖补机制为手段,以饲草料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游牧民定居工程为保障,“四位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同步推进,在实现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加快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步伐。
张黄元认为,生态畜牧业与传统畜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草原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聚,推动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同时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创办经济实体,富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同时,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逐步向城镇定居,也为发展非牧产业建立了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牧区产业构成,拓宽了牧民收入来源,趟出了一条高原牧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子,牧民向城镇、小集镇定居,城镇和小集镇规模壮大,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张黄元坦承,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和群众也有不少的疑惑,尤其是在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草原要实行禁牧和草畜平衡,牲畜的数量也大幅核减,如何还能牧民群众增收呢?
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农牧民收入不降低。随着生态畜牧业深入推进和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落实,逐步呈现出三个可喜变化。一是传统草地畜牧业饲养规模逐年减小,畜群畜种结构更加优化,草原得以休养生息;二是农区规模养殖迅猛发展,西繁东育,牧减农增,承载了草地畜牧业规模减小的压力;三是牧区牦牛舍饲半舍饲养殖和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牲畜个体产出提高,传统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转变。2013年,在海北藏族自治州1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示范推广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实现每百只母羊多增收2.15万元。
张黄元说,青海草原生态脆弱,发展现代畜牧业有许多客观制约因素。生态畜牧业的成功实践,改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让生机、活力重回草原,青海迎来了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坚持“四位一体”综合施策,以生态畜牧业这个新引擎推动青海牧区经济发展大有作为。
张黄元说,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向更高、更广领域发展,努力将青海牧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标志的牧业示范区,让最广大的农牧民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