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持续下跌
春节后猪肉下跌,本是正常现象,但今年却“跌破了纪录”。
记者在春节前采访时发现,渝中区农贸市场的五花肉每公斤价格在20元左右,而正月初十已下降到17元,现在则只有15元。
而在沃尔玛欣阳广场店,带皮前腿肉从正月初十的每公斤13.96元,至现在则只有11.96元。而在该店内,每公斤油麦菜售价也达到5.76元,差不多两公斤油麦菜就可以买1公斤猪肉。
市农委提供的数据,勾勒出了一条走势“奇异”的猪价曲线:去年12月中旬达到顶峰,接着在本该上涨的时候向下一拐,直到现在——整个过程中,下跌幅度都较大。
从最近三周的情况来看,猪肉价格从上月末的每公斤23.88元下跌到现在的20.78元,不到一个月,跌幅达到13%。
与上月末相比,活猪收购价跌得更惨:洋三元从每公斤15.62元跌到现在的12.36元,跌幅为20.9%;土杂猪从14.99元跌到现在的11.77元,跌幅达到21.5%。
蹊跷的下跌
26日傍晚,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新营村村民张志兰,吃力地背着一背猪草往家里走。
“猪价高的时候,喂饲料还划算。现在亏得厉害,只有喂点草把母猪的命吊着。”村里的养猪大户张志兰满脸忧虑。
今年元月中旬,张志兰把七八头喂到120公斤的肥猪卖掉,每头亏了一百多元。虽然亏得心疼,她却觉得幸运:“现在收购价还要低,卖一头要亏三百多块!”
“这一段时间的猪价跌得真是不正常。”市畜科院养猪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宗义说:一是亏损时间长,从前年开始猪价便进入下滑周期,只有去年下半年出现了一定的反弹,随即又开始下滑;二是下跌时间“蹊跷”:从本应是猪肉上涨“踩油门”阶段直接往下掉;三是跌幅较快,从今年初到本周,每周的活猪收购价跌幅都超过两位数。
供大于求
长期关注生猪价格的郭宗义对本轮猪价下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根本原因依然是“供大于求”。
“去年上半年的价格行情并不好,但下半年出现了反弹,给了不少养猪户一线曙光。”郭宗义说。按照往年规律,猪价从国庆开始上涨,到元旦、春节达到全年高峰。于是许多本可以在去年10月、11月出栏的生猪,却继续喂养,以求赚得更多。没想到突如其来的跌价,让许多养猪户心慌,在元旦前后开始大规模清栏,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大于求。
去年3月猪价大幅下跌,政府紧急启动收储方案。去年底,收储的猪肉到了期限开始投放市场,进一步增大了供应量。
同时,今年是暖冬加暖春,疫病发生风险加大,养殖户将部分未到75公斤出栏标准的猪也提前出栏,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的供应量,加剧了猪价的下跌。
与此同时,黔江、云阳等一些较大的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抱怨,目前猪价低,但中国仍大量向国外进口“洋猪肉”,进一步拉低了国内猪价。
与此同时,部分市民“吃牛肉、羊肉、鱼肉更健康”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猪肉消费,让猪价雪上加霜。
五大扶持举措
“预计要到半年以后,猪价才会有回升迹象。”郭宗义判断。他认为,从眼下来看,这场“寒冬”会让不少中小养殖场亏损,但散户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生猪产业对市场和疫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减少“猪周期”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生猪产业的发展。
“我们已采取了五大措施,来确保重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农委畜牧处处长吕祖德介绍:
一是加强生产指导和服务,尽力避免出现能繁母猪过量淘汰危及基础生产能力的情况;
二是加强规划布局引导,确保全市生猪养殖总量不出现大幅度下降;
三是对相关扶持政策及项目资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和评估,确保发挥应有作用;
四是与相关市级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帮助养殖主体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实际困难;
五是以信息和技术推广为重点的服务,引导养殖场户2014年上半年加速淘汰生产成绩不佳的种猪,适时补栏,确保价格低迷时少亏损,价格上涨时有货源
“只有立足于长远的政策,才能最终帮助生猪产业走出大起大伏的猪价怪圈,养殖者和消费者都受益。”郭宗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