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又是规定休市日,活禽交易市场的档主们都在期盼天气热得快些,好让他们的生意好起来……...
记者 周游 摄
眼看20日就要休市了,符首强从17日起就没有进货了,档口里的三四百只鸡明天下午就能卖完。随后他就要铲干净鸡粪,冲洗笼子的每个死角。等到活禽休市日,市场人员会来彻底消毒。“这会让人觉得吃鸡不放心,但人们习惯了或许就好了”。
忙碌了20多年,赵奇(化名)有点不习惯这种清闲。上个月的活禽休市日,他原本可以睡个懒觉,悠闲地度过一天,但他还是在凌晨2点准时醒来。“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赵奇一声叹息。
在深圳的活禽交易市场,档主们只希望天气热得快些,禽流感病毒或许会抵不过太阳紫外线而消逝。
养鸡比卖鸡风险大
和批发市场接触多了,符首强渐渐觉得卖鸡比养鸡好,货卖不出去就不去拿货。
活禽档的生意还不是最糟糕的。鸡卖不出去,活禽档主可以减少进货量,但养鸡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活鸡积压着。符首强的几个老乡都在养鸡,生意低迷让他们“都发疯了,亏损了几十万”。
一般的养鸡场都有三四个棚,一棚就有几千只甚至上万只鸡,从小养到大的成本要30多元,现在都降到20多元出售,一只亏了10多元。
养鸡比卖鸡风险大,这是符首强转行活禽批发的原因。20年前,他从湖南来到尚未开发的深圳,当时的活禽批发还未成气候,鸡养大了要自己去找销路。没人来收购时,还要继续喂养鸡。卖不出去的话压价也不奏效,亏损严重。
在符首强的记忆中,能够和现在惨淡生意相比的,只有2003年非典那段时间。鸡养大了卖不出去,只能以四五元一斤的成本价出售。后来还是卖不完,鸡养在那里每天要耗费大量的饲料。他只能继续压价,逼到最后只能一元多一斤卖掉,亏了十几万元。
“非典那段时间生意不好,但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和批发市场接触多了,符首强渐渐觉得卖鸡比养鸡好,货卖不出去就不去拿货。养鸡8年后,符首强就转做活禽批发了。
但去年刚转行养鸡的周先生,就不幸地在创业初期遇到了养鸡业的寒冬。今年初,深圳光明新区一养鸡场死了2000多只鸡,引发民众担忧,周先生就是该养鸡场的主人。
去年七八月,周先生购进了2500个鸡苗,在光明新区凤凰村旁的小山头上圈地饲养。那时他欠着一身债,看到养鸡的老乡都赚钱了,也想赌一把。“鸡的品种很好,喂食的都是米糠或剩饭,很多人有收购的意愿”。
当时距离上一次禽流感不到半年,周先生从老乡处打听到,禽流感对养鸡影响不大,一阵子就过去了。“如果知道大家后来都不敢吃鸡,就不会冒这个风险了”。
周先生还清楚地记得,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他的鸡就可以卖了,但此时又一波禽流感病毒来袭,市场上连鸡蛋都少有人问津。更让他犯难的是,即便鸡的价格压得很低也卖不动。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2000多只鸡留在鸡棚里,每天啄食着大量的饲料。
直到他迎来更为残酷的现实——春节还没到,一些鸡就开始“不太对劲”,先是缩头、瞎眼,直到患病死亡。看着鸡一只一只地死去,周先生坐不住了,拿着死鸡跑到广州找兽医问诊。医生诊断说鸡得了禽霍乱,开了点药,但此后情况却更糟了。 春节过后,死亡的鸡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一天死了一两百只,周先生和老婆“捡死鸡捡到手软”。原本用于还债的鸡只能被就近掩埋。按照每只鸡3斤、每只20元成本价计算,2000多只鸡至少亏12万元。
对于鸡的死因,官方日前通报称,“光明办事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专家初步诊断为鸡群因运输应激和采食不卫生泔水发生细菌性疾病鸡霍乱,排除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可能性”。
周先生感到很困惑。很多老乡养鸡的环境和他差不多,他也经常喷洒消毒水、石灰进行消毒。有着多年养鸡经验的老乡推测,打疫苗过了120天后,每养多一天,就会增加鸡患病的风险。
“时机选择不太对,做什么都不顺”。周先生很沮丧,原本喂养三四个月,两千多只鸡两三天就能卖完,“如果没有禽流感,如果鸡养了120天就能卖出去,或许就不会死了。”
接受采访前,周先生显得很犹豫。他觉得活了35年的自己就是个笑话:做了几年餐馆生意,亏了;养猪两三个月后,碰上深圳关停所有禁养区域内的养殖场;转行养鸡,又遇到禽流感。
如今,周先生的养鸡场已经被有关部门清理了。“正常的话卖8块多一斤,后来只能降到6块甚至4块多,卖到什么时候也是问题,没信心了”。周先生的儿子在老家念四年级,老婆比他大两岁,很难找工作。背后有一大家子人要养,他再也没有创业的冲劲了。
最近,他在深圳一家小工厂找到了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钱不多,但稳定。只是,欠了亲戚和银行几万块钱的债,不知道何时才能还完。
“休市时间长了,生意也许会好些”
符首强只希望严格的消毒能让市民对活鸡的健康更有信心。
还有1天就要休市了,符首强从昨天起就没有进货。前天进的六七百只鸡还剩三四百只,到明天下午就能卖完。随后他要铲干净鸡粪,冲洗笼子的每个死角,清扫后进行消毒,把敞开的档口交由市场人员在20日进行彻底消毒。
今年1月30日,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活禽市场H7N9疫情防控监管工作方案(试行)》,每月20日为活禽批发市场、活禽零售摊档统一休市日。休市日前一天晚上8点前要进行大扫除,笼子里不能留一只活禽,空栏进行彻底的清洗和全面消毒。
过去,批发市场每月都会消毒一次,一般在早上8点后进行。符首强会利用这个空当去进货,下午消毒完就能继续做生意。但现在休市消毒后要过12小时才能开档,日常消毒的次数也变为一天一清洗消毒、一周一大扫除。
“以前我也会几天大扫除一次,但现在是天天消毒,干净了很多。”赵奇摸摸一旁的笼子,“灰尘都很少了”。除了空气中弥漫的各种活禽的气味,笼子上基本看不到蜘蛛网和灰尘,笼子里的鸡粪也不多,档口间的过道也很干净。
其实活禽档主们都搞不懂消毒到底对遏制禽流感病毒能起到多大作用,他们只是按照规定执行。在活禽批发市场内,几乎所有档主都入行十几二十年了,天天和活鸡接触,也经常吃鸡,平时几乎连感冒都很少犯,更没发现谁得了禽流感。
符首强笑言,禽流感期间鸡鸭比青菜还便宜,他们个个都愿意吃鸡。“我觉得应该不是鸡鸭的问题,但我也不懂科学,新闻上说有的人只是在市场转了一圈就得病了”。
“一批鸡从小鸡到出栏至少要打3次疫苗,进货时都有检疫人员看过没问题再开单,进2500只鸡就开2500只的单,一只都不能多。”赵奇对鸡的品质很有信心。进货时成千上万只鸡在棚里待命,精神不好、有病的鸡,他一眼就能认出来,“比兽医还厉害”。
符首强没想过要抗议或为活禽业正名,他只希望严格的消毒能让市民对活鸡的健康更有信心。“消毒是好事,如果禽流感少一点会更好。短期来看,人们可能会不放心吃鸡。但时间长了,习惯了每月休市消毒,或许生意又会好起来”。
忙碌了20多年,符首强把休市当成难得的休息日,他终于有空处理一些家务事了。平时,他每天都在凌晨2点起来,一直忙到上午9点半。休息几小时后,下午2点半继续开档,直到晚上8点半收档,回去收拾一下就要睡了,这样的日子从未间断,“做得很累”。
但赵奇却是“一辈子操劳的命”,上个月的休市日,他本来睡个懒觉、看看电视,悠闲地度过一天,却还是在凌晨2点钟准时醒来了。“习惯了这个时间点,怎么都睡不着了”。
活禽市场早就饱和
“其他行业也不好做,这一行始终要有人来做”。
本月14日,深圳新增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让不少市民又对鸡敬而远之了。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贺优琳提出《关于提倡食用冰鲜肉类品有效抵制禽流感等传染疾病暴发的建议》,提倡以“冰鲜禽”的交易方式代替“活禽”交易方式。
赵奇对此极力反对。他平时不善言辞,这个话题却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广东人喜欢吃鸡。鸡的品种有几十种,有温室鸡、走地鸡,有清远鸡、文山鸡,有竹丝鸡、土鸡,每种鸡的毛色都不一样,冰冻后根本看不出区别,很容易冒牌”。
赵奇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湛江口音,说起来极不顺口,却阻止不了他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他眼中,鸡不仅仅是广东人生活的家常菜,且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美食,烹饪之前一定要找品质最好的鸡。
“广东和内地其他地方不能比,有的地方拿辣椒一炒就掩盖了鸡本来的鲜味,但广东人吃鸡就要吃它的鲜味。”谈起选鸡的标准,赵奇又滔滔不绝了,“先要看它老不老,要选脚小的,眼睛有光的。”
他指了指档口旁“正宗土鸡”的招牌,“我卖的是正宗湛江土鸡,在山上放养的。那么靓的鸡,杀了后谁还看得出来?”他担心的远不止鸡的肉质问题,“万一有病了马上屠宰,冰冻后怎么看出来有没有问题”?
广东是国内的家禽养殖大省,每个养鸡场都有几千上万只鸡,“怎么拉过去屠宰?”赵奇担心,如果由一个公司来屠宰很容易造成垄断,“到时候大家吃鸡就更贵了”。
如果冰鲜鸡得到推广,活禽档批发市场作为“中介”或许会迎来更萧条的时期。但符首强对此没有多少顾虑,“反正都是跟着形势走,要转行也没办法,这一行也不可能做一辈子”。
在深圳干了20多年活禽业,符首强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几年前,他一天能卖2000多只鸡,后来只能卖1000多只,如今最多只能卖两三百只。“活禽档市场早就饱和了,也没有增加档口,深圳人明明越来越多,怎么生意反而差了呢,大家现在都吃什么去了?”
符首强百思不得其解,但也从没想过转行,“其他行业也不好做,这一行始终要有人来做”。他只希望夏天快点到,禽流感病毒或许会抵不过太阳的紫外线而消逝,到时候生意或许会有起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