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22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2
中国畜牧业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畜产品进口调控,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畜牧业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中国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743.1万吨,比2000年增长26.4%;禽蛋产量2879.5万吨,增长28.4%;奶类产量2864.8万吨,增长2.12倍。
  二是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2005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2000年提高4.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元,约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30%,比2000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三是畜牧业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中国生猪13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的76.8%;肉牛产业带8个省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66.3%;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2.2%;10个家禽主产省禽蛋产量占全国的79.2%。
  四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全国已有养殖小区6万多个。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逐步推广。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
  中国畜牧业发展重点:
  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在发展高产品种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中国特有品种的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加速全国畜牧业区域化进程;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加工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对畜牧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
  中国将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范围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意见称,到“十一五”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将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意见提出,“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
  中国还将鼓励企业开发多元化的畜禽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调整畜产品出口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出口类型多元化,不断提高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意见指出,中国将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国还将突出发展牛羊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大力发展奶业,加快发展特种养殖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奶类生产要加强良种奶牛基地建设;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品种资源,生产优质牛羊肉。
  此外,中国还将加大畜产品进出口管理力度。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努力扩大畜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出口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模式。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备案制度。加强对大宗畜产品进口的调控与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