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州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牧业资源开发力度,立足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创造政策优势,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原则,培育和扶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发展企业带动型、基地带动型、能人带动型、科研机构带动型、联户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示范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中的领头羊作用,不断提高了农牧业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据近日调查显示,全州共有农牧业产业化组织890个,其中按组织类型划分,有龙头企业带动型34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型854个(其中规模以上专业合作社38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合同关系型的34个、利润返还合作方式型的365个、股份合作方式型的489个、其他型的2个;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150个(其中粮食类92个、水果类30个、蔬菜类25个、中药材类2个、花卉类1个)、畜牧业646个(其中肉类615个、蛋类5个、奶类18个、皮毛类4个、其他类4个)、水产业1个、林业5个、其他(工业加工、农机制造、制药、纺织等)88个。2013年底,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到23.32亿元(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7.78亿元),带动7.01万户,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5.52万亩,牲畜饲养量达287.94万头只,禽类养殖量达到4.8万羽,水产养殖面积达900亩。从业人数达15.14万人(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5048人、专业合作社从业人数14.40万人、专业市场从业人数2370人),农牧区经纪人从业人数1342人,专业大户1104户、从业人数4416人。2013年,全州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41亿元,净利润2.48亿元,上缴税金2064.34万元;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17亿元,专业市场交易额达3.65万元,净利润2346.8万元,农牧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到1.44亿元。
目前全州共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州级27家。生产类型包括牛羊肉、毛(绒)、奶制品、粮油、水产、中藏药、饲草料等农畜产品领域。2013年,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的投入达9182.9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34万元、农牧民培训投入324.9万元、生产资料垫付1024万元),农产品原料基地种植面积13.49万亩(获得有机和无公害认证的9.52万亩)、牲畜饲养量37.94万头只(获得有机认证的21.39万头只)、禽类养殖量3万羽,水产养殖面积760亩(获得健康养殖认证的760亩)。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值达5.84亿元,科技研发投入1418.3万元,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有12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荣誉的企业有1家,企业拥有农牧业科技人员175人,在产品质检、认证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投入达553.2万元,建有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的企业有5家,通过各种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有16家,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企业有6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有8家。龙头企业直接或简介带动农户数达4.71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9826.98万元,长期或季节性解决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5048人,支付工资6316.43万元。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省州发改、财政、农牧、科技、扶贫、金融等部门对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补助,使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龙头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扶持1.66亿元、财政扶持资金6610万元,减免税收1551万元。
这些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从初级农牧产品的贩运逐步扩展到生产、贮藏、流通等各环节,为海南州农牧业发展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初步形成了松散结合、契约连接的一体化经营,既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又壮大了龙头企业的实力,畅通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极大推进了农牧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