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禽流感的“饥饿疗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18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832
核心提示:现在市场上盛行一种禽流感的饥饿疗法,且受到一些蛋鸡养殖场和基层兽医人员的推崇。在此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各位讨论。

现在市场上盛行一种禽流感的“饥饿疗法”,且受到一些蛋鸡养殖场和基层兽医人员的推崇。在此我也想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各位讨论。

大家都知道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裂解为HA1和HA2两个部分是病毒具备感染性和侵入细胞复制的首要条件。流感病依靠其HA1吸附到宿主细胞的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上,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进行克隆和增殖。无论是低致病性的禽流感,还是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其HA1的碳端都具有碱性氨基酸的残基;这些碱性氨基酸残基恰恰是胰蛋白酶作用的位点。与此酶有共同作用的酶类还有肠肽酶、细菌感染过程中分泌的蛋白水解酶以及由于氧化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寄生虫感染等释放出的细胞内蛋白水解酶,都可以激活流感病毒,致使流感病毒被激活。

在饥饿条件下,由于机体消化功能的生理性调节,将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减少,甚至长时间的饥饿使得整个胃肠道消化腺趋于功能减退,并借此降低了消化酶对于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水解,减小了鸡群对于禽流感病毒入侵并感染的几率;同时饥饿应激所导致的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活动增强,会通过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导致血管的渗出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鸡群呼吸系统渗出减少、呼吸症状减轻,由此降低鸡群的伤亡率。这种思路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养殖户的损失。但我认为这种思路的实施应该同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否则仍会导致较大的损失,甚至是更为惨重的损失:

1.在鸡群发病伊始,不适于直接使用这种方案!要知道,在饥饿条件下,鸡群体内的整个生理调控除了前面所述方面外,还会围绕内环境能量物质水平-----尤其是血糖浓度的稳态----进行调节。促进机体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以维持内环境血糖和升高酮体的浓度。机体组织的能量需求将转为主要由酮体供能,血糖将主要用于维持机体那些以葡萄糖作为唯一能源的神经组织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机体不但消化系统蛋白水解酶的合成大大减少、甚至停止,机体免疫系统抗体的合成也将大大下降。因此饥饿疗法如果进行的过早,往往不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免疫抵抗力的产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环境中已经存在流感病毒的污染,或者某一地区正处于流感病毒的流行过程,这样的鸡群即使通过“饥饿疗法”躲过了一时的感染,也必将在终止“换羽之后”出现病情的反复。

2.在鸡群饲养环境较为恶劣,鸡群已经事先感染有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如支原体、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或者在鸡群所喂饲的饲料抗氧化的维生素含量不足、饲料霉菌毒素含量超标、存在肠道寄生虫导致胃肠粘膜有明显损伤情况下,这种“饥饿疗法”实施的同时,可能会导致鸡群出现暴发性伤亡率;或者伤亡率并不会马上停止,而是在整个断食的过程中,鸡群仍会保持很高的伤亡率。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由于饥饿,消化系统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减少了,但是由于细菌的感染和组织的损伤所释放的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并不会减少,进入机体的流感病毒仍可以被激活。而且由于在饥饿条件下,由于胃酸的分泌的减少,来源于环境、饮水的细菌不能够被胃酸所破坏,必将导致胃肠道细菌感染的几率增加。这必然会加重鸡群进一步感染流感的几率!而且在机体处于营养严重匮乏情况下,肠粘膜的更新也会减慢,还会导致肠腔内细菌【包括常在菌群、病原菌群】产生的内毒素向血液内环境的移位增多,对于机体各方面的功能又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是导致内毒素血症所致的一系列后果。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连续治疗四到六天。在用药情况下流感病毒的致病作用相对较低,这样鸡群在感染后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功能。之后再进行“饥饿疗法”。但是要求在控制病情的过程中做到:(1)发现早并及时的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病重鸡、病死鸡、鸡粪;(2)坚持每天严格清粪和消毒,以防止疫情扩散;(3)使用切实有效、质量保证的中药+维生素C+保肝药物+抗菌药物。这样才能保证较好的预后效果。以上仅为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且主要是针对已经对禽流感已经进行过较为规范免疫的鸡群。对于鸡群没有经过禽流感的免疫或者出现高致病性请流感的感染情况下,不建议治疗,应该报请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