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4年春节前后新一轮H7N9疫情袭来,谈禽色变,你有木有?新发病例每日通报,当你看到被感染者几乎都有“活禽接触史”,你还敢买活鸡吗?还敢吃鸡吗?家禽业生意一落千丈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一些地方甚至全国性的家禽行业协会及企业纷纷向政府请求“停止实行H7N9的每例通报,避免对疫情超密度的报道”。
官方拒绝,许多媒体也嘲笑家禽企业企图将行业利益凌驾于公共卫生之上。道理很简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新亚型病毒(含H7N9)引发的人患流感每例都要通报。中国是WHO成员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是中国的国家责任。要求国际公约为国内的某些利益集团搞“私人定制”太荒唐,乃是视法治为无物。
中国政府这次很明智。2014年1月27日,国家卫计委下发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每月定期公布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布本行政区域的个案信息。”目前,各省份每日公布确诊的H7N9新发病例,全国汇总之后再向WHO通报。
道理到这儿就讲完了。不过家禽企业可能不服啊,还得再掰饬一下道理背后的道理:WHO要H7N9每例通报的理据何在?
家禽行业及一些科普人士主张: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小概率事件,政府每例通报是过度公开,夸大了风险,令公众过度反应,损害家禽行业利益、破坏市场正常运转,不如隔一段时间汇总一次为好。
这听起来挺在理,但错在混淆了概率与风险的概念,误把概率低等同于风险小。小概率事件是统计学概念。统计学家在做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时有个基本信条:“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如果经计算得出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那原假设就被推翻;如果没有发生,那原假设成立(Confirmed,即没被推翻)。
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误,如果有人把“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的假设检验信条延伸到风险管理与决策上去,那就犯傻了。盖风险是损失、灾难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Probability)乘以严重程度(Magnitude)。个人患某种严重疾病的概率很低,但一旦患上就要倾家荡产才能活命,所以许多人会买重大疾病商业保险。
现在看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风险。根据国家卫计委2014年1月24日下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该病目前发病概率低,“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高危人群为“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但严重程度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根据定义,要降低风险,无非两手,要么降低发生概率,要么降低严重程度。对非专业的民众来说,第一种选择最为现实。有每例通报,个人知晓本地或附近有病例后,做出减少购买禽类的决策以避免自己成为高危人群,就可以降低发生概率进而降低风险,这就是每例通报对个人的意义。
这种微观层面的个人知情决策对宏观层面的公共卫生极其重要。公共卫生的本质无非是社会层级的风险管理,无非也是上述两手。目前,H7N9禽流感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传播途径除“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外,“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
这意味着,一旦H7N9病毒在传播中发生变异而变得更加适应人际传播,成为传染源的节点就会指数级增长,传播概率就会急剧上升,所以H7N9大流行的风险是存在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达千万级殷鉴不远。个人避免与禽类或活禽市场接触,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播途径,降低病毒对人体适应性变异的概率,进而降低人传人与大流行的风险。
反过来,如果取消每例通报制度,那就会令每个人暴露于更高的风险水平,直接威胁全国与全世界的公共卫生,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对内对外的正当行为。2003年有关部门前期隐瞒SARS疫情造成严重后果,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十年了,政府对流行病风险管理的理解力与行动力上升了;但某些行业的思维仍停留在十年前,这是颇令人遗憾的。
对于家禽行业来说,其面临的风险为包括H7N9在内的禽流感爆发(概率),令养殖的禽类大面积死亡或消费者一段时间内避食禽类,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解决之道绝非游说政府帮助隐瞒疫情,而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免疫、疫情的早期发现与购买商业保险等,降低与分散风险。H7N9疫情是危机,也是产业变革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