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更是药品消费大国,但除中药之外,目前我国生产的药品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品趋同严重,一种仿制药可以有几十家企业同时生产,由此产生了市场混乱、资金不足、创新性低的恶性循环。相关专家多次呼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医药企业加强药物自主研发刻不容缓。
据了解,在医药企业的主动研发创新方面,国内药企与外资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国外大公司的研发费用一般可达到销售额的10%~15%,而国内制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多的也不超过销售额的3%,一般企业仅为销售额的0.5%~1.0%。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课题组发表的“通过创新需求鼓励政策启动创新产品市场”报告分析,我国创新产品初期市场难以启动、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难以进入市场的现状是制约医药企业主动创新的主要因素。
据了解,目前我国药物创新已有了变化,已经有一批创新型的现代中药企业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其中江苏康缘药业每年用于新产品开发投入达销售收入的8%~10%,接近外资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创新药物市场化步伐仍然十分缓慢。业内人士指出,制约创新药品市场化的外部因素不加以改善,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研发型企业的信心。
据介绍,在国外的药品市场,经过创新研发的产品在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及质量标准监控后,很快就能打开市场销路,政府有多项的鼓励政策来加速创新药品的市场化,良好的市场经济效益和企业研发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反观国内现状,有些自主创新产品能出口海外却难以在国内销售,能获得标准更高的国外认证却得不到国内认证。
据了解,江苏康缘药业承担着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开展中药国际化研究,其桂枝茯苓胶囊已正式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二期临床试验,桂枝茯苓胶囊指纹图谱标准获美国FDA认可,但在国内申请标准认定却迟迟不能获得批准。华北制药、双鹤药业等企业加大新药研发投入也获得一定突破,但在当前药品招标和定价体制下,即使是国外过期专利药的价格也是国产药的10倍以上,企业利润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医药企业一面是创新专利营销推广费高,另一面是定价体制等诸多限制,从而很容易导致创新企业看不到盈利前景,形成将取得的研究成果暂时储备起来的局面。
报告建议,政府应通过创新需求鼓励政策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消除市场进入障碍,扩大采购以使新产品尽快达到规模经济产量,提高强制性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品以腾出市场空间正确消费等。只有当市场向企业明确发出自主创新的信号时,我国医药企业才能真正地跃马扬鞭,驰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