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苦于奶粉质量久矣,奶企失信于消费者久矣。2014年各方博弈将进入新阶段。监管层打造质量保证机制,企业再造商业诚信,能否唤回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2013年,由“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奶业风暴”进入更深层次博弈。这一年里,国人对国产奶粉信心仍难恢复,本土品牌状况堪忧。为提高奶粉质量,政府加大对奶粉行业的整顿,连续推出新政策,改善工艺标准,提高准入门槛。
2014年,在目标为“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的新政作用下,将有一批中小型奶粉企业因工艺和产品质量不达标而被清理出中国市场。为达到政府制订的全新标准,企业将增大对各生产环节的投入,本国内奶业或将迈入全面复苏阶段。
奶粉限购2013年3月,香港在多国限购令的影响下,正式开始实施奶粉限购。10月末,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政府对奶粉的压力测试已完成,期望可于12月向立法会呈交报告,并交代未来政策。临近年底,香港“限奶令”还在持续。日前,高永文再次表示,目前香港仍需要维持“限奶令”,因为实施“限奶令”可限制流出香港的奶粉总量。同时,他还拒绝预测撤销“限奶令”时间表。至于不久前香港政府委托顾问公司在国庆黄金周进行的奶粉供应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奶粉供应链并不完善。高永文透露,农历新年前肯定不会撤销“限奶令”,并重申目前未具备撤销的成熟条件。
点评
面对日益庞大的赴港奶粉购买群体,香港政府宣布实施港奶粉限购,这不得不让大家觉得用“真限购”去解决“奶粉荒”的伪问题是矫枉过正。
香港奶粉限购政策的短期效果虽好,限购在最短时间内保证了港人的奶粉供应。但是用长期眼光去看,由于限购限制了大陆人的需求,势必使得各大奶粉供应商减少对香港的供应量。如此看来对港人来说,可供选择的奶粉品牌也会减少,而对经营奶粉的商人、超市和药店,更不用说,收入肯定会有所下滑。如果能很好的解决奶粉进货渠道,对大陆开放奶粉购买显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当缺乏理性的呼声渐渐平息之后,开启两岸的新一轮合作应该成为预料之中的事情。
反垄断调查从今年3月开始,根据举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恒天然、惠氏、贝因美、明治等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
证据材料显示,涉案企业均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不正当地维持了奶粉的销售高价,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发改委表示,对合生元处上一年度销售额6%的罚款;对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对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富仕兰食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几家公司均处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
点评
自一开始,部分洋奶粉就开始主动降低价格。但要说此举能否保护国产奶粉品牌,进而重振国产奶粉品牌的市场,那还得打一个问号。首先要看这能否改变消费者心理。再者要看洋奶粉降价的市场效果。第三,国产品牌是否扶得起来,关键还看自己。
总体而论,这次反垄断调查应让包括国产品牌在内的奶粉企业产生危机感。无论什么产品,在质量和定价上都应考虑消费者利益,既不能以次充好,也不能随意涨价。消费者是企业的投票者,也是市场的最高裁判,一旦失去消费者,最终什么都是空的。
药店卖奶粉2013年6月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我国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制度。随后,商务部办公厅又发布《关于做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有关工作的通知》,称要做好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店专柜销售试行工作,奶粉进药店的进程开始加速。商务部下属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遂即召集了多家奶粉品牌企业代表以及知名连锁药店企业代表举行座谈会,共同商讨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营销的模式,将奶粉引入药店销售。
10月,北京5家药店试点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药店由ATM机自助售卖,“奶粉进药店”计划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据悉,明年“奶粉进药店”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药店作为政府力推的销售奶粉的安全渠道,能否变成销售奶粉的主流渠道,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点评
在国外,虽然有不少药店销售奶粉,但药店并不是主流渠道,奶粉销售主流渠道仍然是大型连锁超市。总的来说,国外的药店销售奶粉的份额不高,销售也无需特殊的资质。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香港地区比较特殊,大约有六成奶粉从药店售出。对比国内外药店销售奶粉可以看出,香港地区的药店成为奶粉销售的主流渠道有其特殊条件。而在大陆,对于“奶粉进药店”,无论是奶粉企业还是药店都动力不足。力推“奶粉进药店”,监管部门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利用药品流通渠道严苛的质量检测,来恢复国人对奶粉质量的信心。事实上,当下民众对国产奶粉最大的担忧,并不在销售环节,而是在奶粉本身的质量方面。所以,如何在源头上提高奶粉的质量,其实才是重中之重。
全国奶荒自2013年7月以来,全国多个城市以伊利、蒙牛、三元和光明为代表的国产牛奶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涨价背后最大的原因在于全国性缺奶,这让原本就“多病”的中国乳业市场神经再度紧绷。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月~8月我国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同比增长超过5%,且7、8月份呈现加速上涨态势,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一成。与此同时,由于内蒙古、新疆等传统奶源产区散户快速退出,以及规模化养殖速度跟不上奶农退出速度,奶牛头数减少20%~25%。此外,新西兰恒天然污染事件之后,中国切断了部分来自新西兰的奶源,国际供应受阻,因此造成了近年来最大的奶荒席卷全国。
奶荒到底有多严重?“国内对奶的需求为4600万吨,供给约4170万吨,此次奶荒造成的缺口大约430万吨。”奶业专家宋亮说。而长期研究内蒙古、新疆等地奶业的一位专家则表示,2012年年末,我国产奶牛约有800万~900万头,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散户奶农的快速退出,以及规模化养殖速度赶不上奶农退出速度,再加上疫病的困扰,奶牛头数减少20%~25%,也就是产奶牛减少200万头。
上述专家指出,原料奶供应2013年出现严重短缺,原来中国奶企的加工能力比原奶的供应短缺三分之一左右,同时由于奶牛头数减少,原奶供应量和乳品企业加工能力差距扩大至50%,所以出现全国性奶荒和抢奶现象。9月份~10月份,原奶收购价从每公斤3.75元升至4.5元,涨幅20%。根据对全国各省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2013年7月份的每公斤4.2元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
恒天然事件2013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可能使用受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的企业名单,当中包括多美滋公司。随后多美滋立即主动发出召回通知,召回相关产品。同样因使用恒天然奶源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的可瑞康、雅培等知名品牌奶粉,也启动了召回程序。然而,事隔近一月后,新西兰方面却通报称,事件中发现的细菌并非可能致命的肉毒梭状杆菌。虽然肉毒杆菌事件最终被证明是“摆乌龙”,但多美滋等知名洋奶粉的品牌形象及销量却因此大受影响。
点评:
恒天然事件虽然乌龙,也曾令热衷新西兰洋奶粉的消费者一度放弃使用新西兰奶源的奶粉,但事件最终结果的出炉不但令消费者对新西兰奶粉的品质再度放心,也令他们对相关企业的主动通报、紧急召回及展示质控等行为感到安心。从该事件涉及企业多美滋传出消息,为了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多美滋已投入巨资,希望通过七大标准、监控与措施全方面向消费者展示每一罐多美滋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产品追溯系统”也将于今年初上线,届时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或输入产品批号,了解从奶源到成品各关键环节信息,而从现在的销售情况来看,此举颇有成效。
新版婴幼儿乳粉生产细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3年底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并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介绍,这次发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制定工作开始于2013年7月,共有20家单位的30位专家参与制定工作,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8970条。新细则重点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原辅料把关、产品配方管理、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9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新细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部署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对暂不能达到新细则要求,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以及未通过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
点评
新版《审查细则》在起点、门槛、企业资格上均采取了最为严格的措施。从生产条件来看,新版《审查细则》在设备核查中提出企业应具备与申报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增加粉仓、乳粉密闭输送、金属检测等生产设备,要求清洁作业区需达到药品生产企业清洁作业区D级标准。同时,新版《审查细则》将国办发(2013)57号文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等要求进行细化。但是,境内生产的婴幼儿乳品并不会因新版《审查细则》一下子打赢“翻身仗”或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对境内奶企而言,坚守质量是底线,只要能够提供高品质产品的奶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新版《审查细则》能否确保奶企用最好的原料、最严的管理,生产出最好的婴幼儿奶粉,除了完善监管制度、强化奶企自律外,筑牢奶粉安全防线还必须强化监管和惩戒。如果没有监管和惩戒,新版《审查细则》就是“没牙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