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禽成活率不高,平均死亡率高达2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每年经济损失百亿元以上,疫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防控开支和其他损失则更为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饲养1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是美国的10倍。由此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疫病防控策略是当前发展养禽业的关键。
一我国禽病防制现状
1我国禽病防制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1)病原学研究较深入
在利用传统的血清学方法研究病原基本特性的同时,在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如病毒核酸基因组序列或主要免疫原基因序列的测定,使人们能较清楚地认识到病原发生遗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预测疾病的演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编码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的推导,为主要免疫原性蛋白的确定和进行特异性诊断试剂或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途径和依据。目前为止,影响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如禽流感、新城疫、马克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主要基因序列或其基因组序列已被测定,而且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某些病原的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核酸结构差异比较,这些都为疾病演化发展揭示出一定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但对病原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机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发展,病原体重要分子的功能研究仍不够深人,跟踪性工作偏多,独创性或特色性成果偏少。
(2)疾病诊断技术发展较快
血清学、免疫学、病理形态学结合临床症状等诊断学技术和方法几乎深入到整个禽病防治研究领域,而且某些血清学方法已发展成为初步的诊断试剂(盒),如扬州大学的新城疫强毒快速ELISA诊断试剂盒、沙门氏菌ELISA一PcR联合检测试剂盒以及H5、H9亚型禽流感病毒多重RT—PcR快速检测试剂盒等;河南农科院IBD胶体金诊断试剂盒;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淋巴白血病ELISA诊断试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传染性鼻炎ELISA诊断试剂等,这些初步的诊断试剂(盒)都大大提高了诊断的速度,且操作方便,准确性高,为我国禽病诊断试剂的商品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禽病诊断研究中,重技术轻产品的现象普遍,自主研发真正适用于临床需求的新型诊断试剂(盒)不多,更不用说形成品牌产品。
(3)新型疫苗研制步伐力口快
传统疫苗对保障家禽业的健康生产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疫苗免疫几乎用于所有主要的家禽传染病。但随着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禽病免疫预防实践需要,新型疫苗不断出现。如重组病毒疫苗、重组细菌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多表位疫苗、可饲疫苗以及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有一定免疫效力,但如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过这给人们在疫苗研制和开发中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疫苗研究中经验型研究模式仍占相当比例,疫苗理性设计的新模式虽已有雏形,但理论和技术积累严重不足。
(4)疾病机理的研究不断深化
家禽疾病发病机理一直是禽病研究的重点,常规方法是从眼观和显微镜下组织器官细咆水平上研究和常规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水平上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电子显微镜的普及应用,禽病研究者能从分子水平上进行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病原体和宿主相互f乍月规擘方面将大有作为。
2我国禽病防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标准化的养禽模式给疫病防控带来难度
家禽生产单位所有制形式多样,规模大中小散并存,设施工艺水平高、低、简同在,尤其是高密度的养殖小区建设、养殖专业村、养殖合作社等的建设对推动禽业规模化生产不无裨益,但“高密度”所暴露的禽病问题则更为突出;各自为阵的产业发展体系导致生物安全防疫体系不健全、不系统、不可持续,商业化的疫苗、兽药、饲料滥用严重,小规模、小群体的养殖结构缺少具有处方权的高水平的执业兽医,导致疫病难以从大区域内整体控制。
(2)外来疫病多,严重影响家禽业生产
随着引种及疫苗进口频率的增加,一些不被认知或已知的国内未发生的禽病也同时被带进来,如T—AL、cIA、HPAI、R置等,对养禽业造成的影响很大。
(3)家禽及其产品流通不规范
活禽交易市场遍布城乡,人人有权杀鸡宰鹅的习惯已习以为常,家禽及其产品只收费不检疫、不检疫不收费、私自贩卖、收购、运输病死家禽及其产品的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有关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进出口商品检疫法》、《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试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是以部门起草立法,带来很多弊端,存在不少法律空白,有的相互抵触,有的与国际的法律不接轨,有的可操作性差等等。
(5)兽医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的养殖和加工出口企业中有不同部门的兽医在实施兽医卫生的监管工作,其中既有国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派驻的兽医,也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兽医以及企业的兽医,但从实践中看,只有国家兽医主管部门派出的官方兽医,才能对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家禽及其产品实施合法的兽医卫生监管,其他兽医在法律上均无监管的资格。企业的兽医作为企业的雇员,为企业利益服务,其对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检疫工作,不能代表国家的兽医卫生监管程序。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进执业兽医师制度建设,推行执业兽医师国家考试认证,但目前拥有执业兽医师资质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禽业生产和禽病防治的需要,2014年3月1日开始执行的《兽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的运行将会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存在操作难度,养禽场的处方药和禽病防控的兽医执业合法性面临违法和生产实践需求的重大挑战。
二规模化养禽场疾病控制对策
1转变防治禽病的观念——贯彻执行十六字方针
转变防控禽病的观念,实行健康养禽,增强禽体的体质和天然免疫力,建立全面落实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饲养为基础,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并举,综合防疫”的观念。
2正确诊断和监测疫病发生规律
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实验室的检测和病原学的诊断工作,养禽企业、禽料生产企业、禽药生产企业、禽药经营企业、禽病诊疗机构、养禽科教单位等应当深度联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学研联盟,共同解决禽业生产中各种已知和未知的生产难题。
3全方位积极推行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严格隔离、消毒和防疫。规模化养禽场消毒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建立防止病原进入养禽场(群)的多层屏障;生物安全体系中的所有生物安全措施,都是针对禽群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群三个基本环节的,封闭式管理是实行生物安全防控疫病的最好模式;提升养禽场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效性,遵守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全部规定和措施,防止疫病的传人,减少或杜绝疫病的感染和发生。
4加强种禽场的疫病净化工作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强化种禽场的准入审批,实施种禽场特定病种的强制免疫、免疫监测和重大疫病的净化,确保无疫、无病种禽的市场化营运。防止种禽场成为禽病扩散和流行的来源地,从源头上保证禽只健康。
5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根据养禽场所在地传染病发生现状确定接种疫苗的种类,避免盲目性。根据各个养禽场的实际情况和抗体检测水平,制定和实行个性化的免疫程序,不宜随意改变免疫程序。严把疫苗质量关,使用高质量的疫苗,加强免疫监测工作。重视和避免在免疫工作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困素发生,做好疫苗的保存、运输、稀释和具体操作等。
6制定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
重视耐药菌株的存在、动态,选择敏感药物并合理使用(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和用药时机)。开展药物敏感性的测定(药敏试验)。中草药、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是当前禽类健康养殖过程中一些较好的可供大力选择的保健药品。
7严把检疫关口
提高检疫水平,把好国门关,防止国外禽病传人我国;加强种禽场的检疫,防止成为疫病的来源地;防止国内引种、买卖和运输忽视检疫的倾向,以免疫病的传入和扩散。
8科学合理处理家禽粪便
家禽粪便的加工处理有自然干燥、人工干燥、厌氧发酵、氨化、青贮等几种方法。
(1)自然干燥:将鸡粪收集起来,除去杂物,平摊在水泥地上或塑料布上自然风干或晒干,经常翻动,干燥的速度越快越好,以减少营养物质损失和粪中产生有害物质;也可以在水分降至35%左右时加入0.5%甲醛溶液,风干,待水分降至12%左右时粉碎、过筛,装袋密封备用。
(2)人工干燥:将鸡粪放在干燥机中烘干,使水分降至13%以下。此法干燥迅速、灭菌彻底,但能耗大、养分损失大,成本也较高。
(3)厌氧发酵:用缸(池)、塑料袋或堆积发酵等多种方式发酵。为便于清扫收集鸡粪,可在禽舍水泥地面铺以糠麸、草粉、糟渣和切短的秸秆等垫料。将鸡粪连同垫料一起加水搅匀,装入容器中压实封口发酵,温度升高到45℃时需摊晾降温,当温度恒定不变时发酵结束。
(4)氨化:用切短的秸秆或牧草作垫料。将鸡粪连同垫料一起用3.5%尿素溶液处理至含水量30%时堆垛或装入容器密封,待垫草呈烟色时放氨,风干后储存备用。
(5)青贮:将鸡粪与切短的玉米秸秆混合,鸡粪占:30%,青玉米秆占70%,利用青贮窖、塑料袋等青贮30天,待打开窖顶闻到酒香味表明青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