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绝对是中国乳业可以记入史册的一年。“乳业新政”的陆续出台,吹响了乳业改革的“集结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成为引领中国乳业前进的指路明灯。而随着大型跨国乳企纷纷聚焦中国,共同标绘世界乳业新版图,中国乳业也即将揭开崭新的一页。
“香港限购”、“反垄断调查”、“整合并购”、“奶粉进药店”、“奶荒”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词语相继出现,毋庸置疑的是,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乳业市场再度经历了又一个高调之年。对此,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表示,在国家针对高价奶粉进行反垄断调查、国内乳业并购加速及单独二胎放开等多重政策红利下,乳业将面临新一轮变局。
奶荒背后的市场力量
仅就业绩而言,快速增长并非2013年中国乳业的主旋律。尽管2013年行业整体情况稳中有升,但由于2012年9月开始出现的原奶供应紧缺、进而导致原奶价格上涨的状况,已经对行业增速产生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格同比增长超过5%,且7、8月份呈现加速上涨态势,平均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一成。而今年的9~10月,原奶收购价从3.75元/公斤升至4.5元/公斤,涨幅高达20%。而根据对全国各省份29个牧场奶价的监测,全国平均奶价由7月份的4.2元/公斤上涨到10月份的4.7元/公斤。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奶荒”,其根源依然是“尚欠成熟的产业链”与“暴增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宋亮看来,这两年养牛成本上涨,加上人工成本上涨也比较厉害,奶农的比较收益出现下滑,因此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的速度很快,造成了总供给下降。
事实上,“奶荒”的背后,乳企同样压力巨大,除了品质,舆论对乳制品过度关注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价格,稍有上涨即迎来舆论的密集批评,一边是奶农收益下降,一边是乳企涨价艰难,盈利成为行业的共同难题。
一个盈利能力受制于舆论、甚至受制于政策的行业显然是无法健康发展的,而“市场决定论”对于此则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对此,有经济学家指出,市场自由度的增加,将为食品、药品、乳制品等受国家宏观调控较多的行业带来新的机会,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宋亮认为,“当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能够发挥充分的资源配置作用,制约行业发展的‘奶荒’问题将自然可以留给市场去解决。”
对此,有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市场主导作用的增强,未来行业内的资源配置将有望依据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这不仅有助于伊利、蒙牛等乳企更好地应对产品价格问题,在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的控制下,产业链内的利益分配问题也可以推动市场手段解决,最终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宋亮解释道。
“市场深度融合”促资源更高效配置
在多方政策利好下,外资乳企正以各种方式接踵涌入国内市场。2013年年末,食品巨头康师傅与日本朝日集团旗下奶粉企业和光堂达成战略合作,将在上海成立合资婴幼儿奶粉进口销售公司。而农牧企业新希望又酝酿在新西兰新莱特投资生产全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将在2014年初上市。
随着国际品牌纷纷加码中国,国内乳企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
事实上,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中国深化改革新乐章的同时,一些改革的先行者们已经在用行动印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
在这方面,中国乳企绝对是先行者,而通过国际化布局已成为其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向。而2013年在国际化领域的布局初步成型,为中国乳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正通过海外布局、技术引进等方式与国外乳业互联互通。
据了解,2013年以来,伊利就已经三度出手,分别于4月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7月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11月与意大利乳业巨头斯嘉达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在宋亮的理解中,“未来投资准入的放宽,将为更多有实力的乳企提供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可能,这也是中国乳业实现资源更高效配置的最佳途径。”
尽管上市乳企的年终财报尚未最终出炉,有行业分析师坦言,可以肯定的是,在新政策的多点带动之下,中国乳业必将迎来一个集中受益阶段,特别是伊利这种已经取得自身战略收益的乳企,未来的发展将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