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成本优势转移带来的养猪行业整合机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5  来源:赛尔畜牧网  浏览次数:269
核心提示: 中国生猪生产一直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2009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量仍然占到整体的近40%,而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仅占到整
 中国生猪生产一直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2009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养殖量仍然占到整体的近40%,而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仅占到整体的6%。

  大量散户的存在,导致国家对猪肉生产的控制力非常弱。近年来猪价的大幅波动导致CPI出现大幅波动,对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迫切希望养殖规模化程度能够迅速提高。农业部发布养殖业“十二五规划”:希望到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31%。

  据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55亿人,其中男性占64.6%、平均年龄34.7岁,女性平均年龄32.1岁;留乡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45岁。因此,农村劳动力经常面临从事畜牧业还是外出打工的选择。而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且劳动强度很高,机器一般不能代替养猪业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劳动力坚决选择进城,这导致散养户大量退出。由此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对养猪业将产生很大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1995年农民工月均工资为495元,2005年为875元,10年间复合增长率仅为6.85%。从2007年起,农民工工资出现大幅上涨,2008年~2011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远高于同期CPI和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生猪价格从2007年起经历巨幅波动,受累于疫情,大量散养户亏损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








  首先,劳动力机会成本提升:与外出打工相比,养猪不具备成本优势,风险大,所以越来越多的散户选择退出。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供给缺口逐渐由专业养殖户来弥补;

  其次,部分成本由“隐性”转为“显性”: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以养猪为副业的“半自给自足”型生产大量减少。对散户而言,养猪由过去的“副业”逐渐转变成“主业”,付现成本势必提升,如天然粗饲料使用量明显减少,带来饲料成本提升,雇工增加等。在此情况下,规模化养殖户相对散养户的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相对规模养殖户而言,散养户受到规模的影响和资金的限制,生产管理粗放,科学饲养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品种退化严重、防疫意识差、饲料配比不科学、批量出栏的能力弱、盲目生产等问题,导致存活率低下,加上规模小,真实成本不具备优势。

  在中国,规模养殖的成本优势在过去很长时间得不到体现,主要是因为大量散户以养猪为副业,半自给自足,一是对成本不敏感,二是很多隐性成本(如家庭用工、土地成本、自产粮食成本)没有计入。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他们计算的成本往往局限于付现成本,远低于真实成本。一个重要的印证在于:2007年以前,绝大多数时间,猪料比都处于盈亏平衡线4.4以下。换言之,中国生猪养殖业大部分时间处在“表面盈利,实际亏损”的状态。

  对于规模养殖户而言,几乎所有成本都是显性成本(如雇工、土地、工业饲料成本),导致即使技术、规模上有一定优势,仍然无法弥补“隐性成本”劣势。在这个阶段,规模养殖户很难盈利。

  生猪养殖行业盈利状况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成本、生猪价格、疫病情况等。一方面,由于生猪价格随着阶段性供需关系的变化而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散养户追涨杀跌的补栏方式导致了我国猪肉价格历史波动较大,因此生猪养殖的行业盈利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养殖密度提高,扩大了疫病的负面影响,因此生猪养殖行业同时面临着较高的自然风险。

  分散养殖户缺乏市场判断能力,常常存在“追涨杀跌”的现象(通常在猪价高点补栏,生猪出栏正好经历猪价低迷期;养殖亏损后淘汰存栏量,猪价反弹到高位),导致其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相比而言,目前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市场判断团队,以调整原材料采购和产品上市的计划,因此散户抵御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风险的能力更差,综合养殖效益相对低,并且波动大。









  猪肉价格波动源于生猪市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性质,该性质呈现一种价格和生产的周期性运动模式,客观上这一模式由生猪繁育周期的特点决定。自1985年政府不再干预起,我国生猪价格逐渐由市场决定,尤其1990年配给制彻底结束后,市场化更加成熟。此后,猪价出现数次大幅波动,给生猪养殖产业、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发了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

  猪周期对产业链中的养殖者来说,意义更为重要。生猪养殖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养殖者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养殖一旦开始,养殖者将在猪的生长过程中承受价格风险。若猪价降至生产成本以下,养殖者将面临亏损,从而被迫放弃养殖。目前,生猪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已得到市场普遍认可,而生猪生产同样具有波动的周期性,尽管目前我们尚未明晰到底是价格波动影响了生产,还是生产波动影响了价格。









  以生猪自繁自养的头均盈利为例,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我国生猪养殖头均盈利的波动区间在-164元/头至750元/头,按照我国散养标准(即养殖规模小于50头),存栏规模在50头生猪的散养户(假设2人),每年乐观的盈利水平在3万元左右,而外出务工家庭的平均收入在3.84万元左右,如果养殖规模更小,那么打工收益和从事养殖的收益差距更大。

  相对于散养户而言,国内规模养殖户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工上,这个优势未来会继续延续和加强。与此同时,随着散户饲养成本从“隐性”转为“显性”,规模户在饲料,种畜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显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