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特色,就是立足自身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人无我有。谈到青海省发展特色种养殖,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曲波说,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冷凉气候特点,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开发高原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创出一批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和名牌产品,特色种养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产值1.8亿元不遥远鲑鳟鱼、河蟹是青海省开展特色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记者从省农牧厅了解到,2013年,青海省全年水产品总产量将达6000吨,其中,鲑鳟鱼3641吨,河蟹125吨。以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从养殖情况看,河蟹的养殖量和产量不高,但对丰富市民菜篮子和增加我省特色养殖品类还是有重要意义的。”省渔业局局长王海说,目前,全省可供养殖利用的水面主要是各型水库和兴修水利工程、治黄、人工开挖形成的池塘等,面积约为64万多亩。青海省的水产养殖有优质冷凉水体资源支撑,适于开展中高档冷水鱼类养殖。西北、东北等地区天然水域和人工水库虽能满足温度条件,但是漫长的冰封期很不利于开展网箱养殖,而我省境内黄河流域建立梯级电站形成的水库终年不结冰并且水量充沛,最适宜开展冷水鱼网箱养殖。
另外,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仅网箱养殖冷水鱼这一项,到“十二五”末就能实现产值1.8亿元。青海省的淡水养殖已经开展十几年了,不仅丰富了青海人的餐桌,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乐都区佑昌高原水产品开发公司养殖基地,企业负责人席思安说,他原本开的就是农家乐,现在鱼塘里主要养大闸蟹,节假日来农家乐玩的客人可以挑了蟹现做现吃,还有专门买了带走的。鱼塘里还有鲤鱼、鲫鱼可供客人垂钓。养殖基地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地就业,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工资,接待钓鱼的人、卖蟹啥的。蟹不用喂,工作挺轻松的。村民老王和村里两名妇女都在养殖基地打工,他们对这份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的工作很满意。青海省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有气候和生态优势,日照时间长,可利用光能潜力大,水体纯净;西宁和海东市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适合发展高原冷凉性特色种养殖业。贵德、乐都、尖扎等地开展冷水养殖鱼蟹就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业怎样上规模省城周边农村,如晋家湾村这样发展特色种植,有些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甚至形成了产业链,这个发展方向是对的。在发展过程中,要意识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才能保证发展的后劲和整体竞争力。首先是基础设施差,科技力量薄弱,人才和技术短缺。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没有什么专业技能,所以在接受脱贫致富知识能力上比较保守,也缺乏创新精神,晋家湾村村党支部书记苏明奇说起发展初期的经历,对这点深有体会。其次,特色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占有率低。青海的鲑鳟鱼、大闸蟹在本土市场不容易买到,与青海人的消费习惯、购买能力有关,从另一方面看也是我省特色产品开发不足造成的。城北区大力发展草莓种植,同时开展采摘节等活动,就是为特色产品拓展市场,现在,本地草莓比外地草莓售价高还受市民欢迎。而鲑鳟鱼售价在每斤二十多元,大闸蟹每斤售价在七八十元,和外地的蟹相比,价格并没有贵多少,但市民的购买量很少,基本都进了餐厅,成了高档菜。最后,特色产品没有打出品牌。近几年,青海省特色种养殖产品越来越多,但能让人一下子说出的品牌却不多,城北的草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同样,乐都、贵德、尖扎等地养殖鲑鳟鱼、大闸蟹,可只有可鲁克湖的大闸蟹打出了品牌。所以,我省的特色产业要想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必须引进外地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打出品牌,才能提高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消费习惯和能力影响本地市场需求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决定了西宁市场对鲑鳟鱼和大闸蟹的需求量。
“这也是当前水产养殖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王海说,我省的水产养殖发展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很多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原本都不是搞这行的,看到一个地方适合开展特色养殖或者别人做这个挣了钱,也就干起来,都是摸索着来。我省的冷水养殖鲑鳟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鲁克湖大闸蟹养殖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品质和产量日渐提高。其他特色水产养殖项目还急需提高技术含量,青海大学生态工程学院开展的冷水蟹养殖研究也是有针对性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帮大闸蟹养殖户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此外,还要搞好市场开拓,避免出现青海人感觉吃不到特色水产的问题。虽然购买力和消费习惯决定了特色水产在省内市场销量有限,但企业还是要想办法做大做强市场,让青海人愿意掏钱买当地产的特色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