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各级领导及广大群众,对生猪生产都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听取生猪生产供应情况汇报,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还先后到陕西省和北京市进行专题调研。7月17日至1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召开部分省区生猪生产供应座谈会,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畜牧)厅局长座谈会,就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向国务院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建议。7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7月31日,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河南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发展和市场供应工作。7月27日,徐光春书记在省畜牧局呈送的《关于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主要精神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今年以来,我省畜牧生产形势很好,进一步开发的条件也具备,希望通过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切实解决生产的薄弱环节,推动畜牧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8月9日,李成玉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原计划议题是研究能繁母猪保险问题,会议上,李成玉省长就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研究确立了一整套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明确了扶持奶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目前国家和省出台的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
1、能繁母猪补贴。国家计划投入16.5亿元,从2007年起每头能繁母猪补贴50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60%即每头30元,地方财政负担40%即每头20元。地方承担的40%中,省辖市承担30%即每头6元,县承担70%即每头14元。
2、能繁母猪保险。国家计划投入16.5亿元,建立能繁母猪保险制度,保险金额每头1000元,保费每头60元。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即每头30元,地方财政补贴30%即每头18元,养殖户承担20%即每头12元。地方财政补贴资金中,省辖市承担30%即每头5.4元,县级承担70%即每头12.6元。按照边试点、边推广、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8月15日开始。先行在出栏100万头以上的10个生猪大县开展试点,逐步推广到出栏60万头以上的30个生猪大县,年底前覆盖全省。
3、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国家计划投入3亿元实施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生猪原种场、扩繁场、种质资源场建设,每个良种场中央补助投资200万元,每个扩繁场、种质资源场中央补助投资100万元。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已下达了申报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二是国家计划投入3.6亿元,对推广生猪人工授精率超过30%的县使用良种精液给予补贴。目前,已初步确定我省18个县的85万头生猪良种精液补贴计划,省局正组织有关县进行申报。
4、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国家计划投入25亿元,重点扶持现有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户)进行改扩建。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已联合下达申报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各类项目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分别为:年出栏300—499头的补助10万元,500—999头的补助20万元,1000—1999头的补助40万元,2000—2999头的补助60万元,3000头以上的补助80万元。
5、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国家计划投资30亿元,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专项奖励,初步计划每县奖励1000万元。具体的生猪调出大县确定标准,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正在进行协商。对列入国家奖励大县的,省政府决定由省财政再给每个生猪调出大县追加200万元奖励资金。同时,还决定扩大生猪大县的扶持范围,省里再选择10个生猪大县,每个县由省财政奖励5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重点用于发展规模养殖和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产和防疫条件。
6、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扩大业务范围,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社担保等多种方式,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各级财政对担保机构的生猪贷款风险给予必要的补助。
7、生猪疫病防控。国家计划投资6.1亿元,扩大生猪疫病强制免疫范围,对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所需疫苗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负担50%,地方配套50%,地方配套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对注射疫苗等其他防疫费用,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扑杀的生猪,参照口蹄疫扑杀补助标准和负担办法给养殖户(场)补助,扑杀补助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
以上这些政策覆盖面之广、推动力之大、含金量之高、投资额之多,在整个畜牧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对于保护母猪的生产能力,备足生猪生产发展的后劲;对于建立稳定的风险防范机制,调动广大养殖场户补栏的积极性;对于做大做强生猪大县,增强其对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支撑力;对于提高生猪规模化生产水平,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对于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护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生猪产业升级,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对于促进奶业持续快速发展,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畜牧部门一定要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国家和我省出台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政策的深刻背景,充分认识加快生猪生产发展、增加市场有效供应的重要意义,国家和我省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转载于中国兽药114网,有的正在制定相关实施办法,有的已经十分明确。目前省财政厅和省畜牧局联合印发了《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各地正在贯彻落实。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
1、尽快建立猪肉风险贮备制度。储备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筹措,当猪粮比价下跌1∶4.5以下时,委托加工企业,按政府下达的任务进行储备,当猪肉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按照政府指令及时向市场出售,企业由于执行制度储备任务所产生的亏损,由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核算认可后,由政府给予补偿,项目执行单位由畜牧管理部门承担。
2、加大对生猪产业的保护力度。一是对种猪生产给予补贴。建议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原种猪场的核心母猪群和种公猪实施财政性补助,稳定生猪良种产业。二是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由政府发起,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按1∶5∶4比例共同出资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三是依靠科技减少因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帮助养殖者节约生产成本。
3、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要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4、尽快建立生猪期货市场。生猪期货在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生猪市场规模巨大,市场总价值超过四千亿元。在玉米、豆粕等饲料品种交易良好的情况下,构建饲料、养殖业一体化的期货市场避险体系意义重大。养殖者可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合理安排生猪养殖,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目前,应尽快选择生猪主产省开展生猪期货试点。
5、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鼓励全国大型种猪场与养殖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生猪联合育种。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种猪原种场和人工授精站点,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加快生猪良种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使用良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
6、提高养殖户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鼓励和培育各种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大对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政补贴规模。鼓励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和部分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企业和批发市场,直接加工、经营猪肉产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减少养殖风险。同时,支持规模化养殖户(场、小区)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养殖小区财政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合理引导小规模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养殖业的宏观调控,在收购价格上和饲料供应上给予适当的保护和补贴。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和作坊式生产为特征的管理理念。狠抓规模养殖大户的扶持工作,要致力于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拓展业务,从技术、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科学喂养知识,使其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