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对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及信贷投放情况的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03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509
近几年来,大庆市面对农业经济市场化、分工专业化、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根据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省里“主辅换位”精神,突破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困扰,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转牧”战略,着力构筑“以牧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目标,突出发展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庆银监分局结合大庆市“农转牧”战略实施情况、畜牧业产品供求、畜牧业产业化以及农民增收等问题,对大庆市 2004年畜牧业贷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
  一•  大庆市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大庆市畜牧业生产自然概貌
  大庆市现有土地面积 2.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0万亩(50万公顷)、森林面积229.5万亩(15.3万公顷)、水域面积403.5万亩(26.9万公项)、草原面积1033.5万亩(68.9万公顷)、湿地面积1800万亩(120万公顷)、未利用面积112.5万亩(7.5万公顷)。全市总人口254.6万人,其中畜牧业人口136.2万人,占总人口的53.5%。有58个乡镇、485个村,农村户数33.5万户,人均耕地面积5.5亩。种植业中的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等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达到近100万亩。粮经饲结构优化到54:33:13。累计改良草原 120万亩,种草 60万亩,围栏育草 300万亩。
 (二)大庆市畜牧业生产情况
  自大庆市 “农转牧”战略的实施以来,全市的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3年全市订单畜牧业占耕地面积的32.4%,订单合同履约率达到98%以上,取得了历年来最好成果。截止2004年9月末,全市奶牛、生猪、大鹅存栏分别达到 24.3万头、107万头、62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 16%、5%、37.1%;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9.1万吨、3.8万吨和50.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7.3%、29.5%和44.6%。全市规模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24家,形成了年加工鲜奶100万吨、生猪300万头、大鹅1000万只的加工能力。农村人均收入实现2400元,同比增长11%,其中牧业人均收入98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畜牧业总产值38.6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农业总产值的54.5%。畜牧业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农业增加值的50.1%。畜牧业产值、增加值不但弥补了种植业产值、增加值的下降,而且,起到了提升全口径农业产值、增加值的作用。
  (三)大庆市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大庆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八大特点:
  1、基地投入由农民为主、各方扶持向农企合力、多元投资转变
  几年来,大庆市农户、大企业下岗职工、各类工商资本、机关干部开始进入畜牧领域,使全市基地建设迅速扩张,涌现出 162个牧业小区,1200个养殖大户,3.5万个养殖专业户,5个万头奶牛乡,35个千头奶牛村,35个奶牛广场、公寓,323栋标准化牛舍。目前,基地建设已经走上规模化推进、社会化投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之路。
  2、龙头企业由自我发展、“群雄逐鹿”向优胜劣汰、做大做强转变
  大庆市在引进、建设、整合龙头企业上成效很大。现有规模以上畜牧加工企业 24家,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6.3亿元。特别是在乳品加工上,崛起了伊利、妙士、惠尔康、北亚等一批骨干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000多吨。全市己经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局面。
  3、饲草饲料业由初露端倪、依附发展向以养带种、产业经营转变
  大庆市坚持立草为业、以草兴牧,饲草饲料业实现长足发展。近两年投入1.04亿元,累计改良草原 120万亩,种草 60万亩,围栏育草 300万亩,粮经饲结构优化到54:33:13。
  4、畜禽繁育由自然发展、改良为主向繁引并举、更新换代转变
  大庆市坚持自繁、引进、胚胎移植几路并举,不断加强良种繁育工作。相继建成一批以奶牛繁育为重点的功能项目,组建了市家畜良种繁育中心,建达标繁育站180处,在全国地市一级率先建立了奶牛系谱档案。除龙凤田丰公司率先引进胚胎移植、精子分选技术外,肇州县引资 1200万元建设的奶牛胚胎移植试验室;建成后每年可繁育移植胚胎奶牛4060头。第一批2391头澳牛已落户大庆,第二批引进工作正在进行;生猪出栏良种比例已达90%,大鹅良种比例已达5 0%。
  5、养殖风险由业主担心、政府操心向自觉抵御、有效防范转变
  为规避畜禽养殖疫病、市场两大风险,大庆市在疫病防治方面,建立市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疫病监测体系,全面实行防疫统筹,建立乡镇和村畜牧业综合服务机构;实施强制免疫制度,畜禽死亡率在全省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建立保险机制方面和规避市场风险方面,市政府出台了《奶牛保险实施方案》和《牛奶价格风险金筹集管理办法》,正在组织实施。
  6、饲养方式由散放、粗养、多样向舍饲、精养、标准化转变
  大庆市在奶牛养殖上,舍饲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3年的35%;奶牛单产由2000年的3.8吨,提高到2003年的4.7吨。2003年全市农民养奶牛人均增加收入4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
  7、专业人员由青黄不接、素质较低向系统培训、全面提高转变
  大庆市重视和加强畜牧专业技术人才,如龙凤区围绕种源建设、惠尔康围绕基地建设、银螺围绕胚胎移植分别聘请美国和加拿大的专家进行指导,牧业县区去年招录畜牧兽医专业本科生充实乡镇一线工作。
  8、政策保障由稳步实践、积极探索向系统完善、引导有力转变
  为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各县区都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肇州县2003年相继出台两个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文件,特别对在职人员出台优惠政策,已有1000多名干部带头发展养殖业,养殖黄牛、奶牛等大牲畜1万多头。红岗区就盘活大企业闲置资产和鼓励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从事养殖业,专门出台了优惠政策。肇源、林甸、让胡路等县区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推动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畜牧业生产信贷资金投放情况及特点
  (一)畜牧业贷款投放情况
  截止 2004年9月末,大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4.4亿元。其中畜牧业贷款(大庆市农行、农村信用社两家合计)4.8亿元,占各项贷款2.5%,占农业贷款的27.6%,较年初增加0.5亿元,同比多增0.7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短期贷款1.8亿元,占畜牧业贷款37.5%,中长期贷款3.1亿元,占畜牧业贷款62.5%。投向种植业中的饲料、饲草贷款388万元。自2002年至今,累计发放畜牧业贷款9.8亿元。
  (二)畜牧业贷款趋向及特点
  1、畜牧业贷款约期呈长期化趋势。自2002年以来,畜牧业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加,由2002年的1.4亿元增至2004年9月末的3.1亿元,占畜牧业贷款总额的62.5%,渐趋与畜牧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2、畜牧业贷款增速低于农业贷款增速。2004年9月末,农业贷款余额17.5亿元,较年初增加1.9亿元,同比增加4.5亿元,同比增长19.29%;畜牧业贷款较年初增加0.5亿元,同比多增0.7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加额仅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26.3%,增速低于农业贷款增速,明显低于投向种植业贷款份额,对大庆市“农转牧”战略实施推动力度不够。
  3、农村信用社是畜牧业贷款投放主力。农村信用社投放畜牧业贷款4.5亿元,比年初增加0.5亿元,同比增加0.7亿元,同比增长17%,占畜牧业贷款总额的93.8%,成为畜牧业贷款投放主力;而农业银行侧重于向乳业企业及部分养殖大户投放贷款,并且投放额度较小, 2004年前三季度仅投放702万元。
  4、畜牧业贷款以农户联保贷款为主要投放方式。农村信用社投放的畜牧业贷款中,农户联保贷款余额3.7亿元,占比77%,其余为教师及党政干部兴办养殖业的工资卡及存单抵、质押等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成为现阶段畜牧业贷款投放的主要方式。全市已建立经济档案的农户126,675户,评定信用户125,103户。全市支持养殖业户52539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数的76%,占全部农户数的30%。其中:奶牛养殖业户22561户,贷款投放19941万元,购进奶牛20225头;肉牛养殖户14605户,贷款10636万元,买牛22312头。养猪专业户6849户,贷款3732万元,养猪90975头;养羊专业户2897户,贷款1673万元,养羊70000只;禽类专业户4832户,累计贷款1104万元;其它养殖贷款共投放4437万元。
  5、畜牧业贷款以对引进的优质奶牛投放为重点。大庆农行对奶牛存栏已在50头以上的,现已入住奶牛小区、奶牛公寓、奶牛广场等养牛基地并有一定养牛经验的大户,从国外引进平均单产6吨以上的优质奶牛,每头匹配8000元贷款,期限三年,按月还款。农村信用社从2003年至今对大庆市从澳大利亚引进的3111头高产奶牛投放贷款2070万元,扶植养殖户28708户。
  三、畜牧业贷款投放中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贷款投放力度与政府对畜牧业支持力度不相匹配
  2003年,市政府从产业化扶持资金中拿出1700万元,用于购买奶牛贷款贴息,每头奶牛贴息400元。对引进和新上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市财政按10%予以匹配,为支持杜尔伯特伊利公司上二、三期工程,市里匹配资金1000万元。为更加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行了“先投后退、先租后卖、先借后还”和“零审批、零收费、零等待、零租金” 的“三先三后、四个零”政策。大庆金锣组建初期,市政府采取“先投后退” 的办法,先后投入6170万元,扶持企业发展。金锣上市前,政府又采取“先借后还” 的方式,保证了金锣在新加坡顺利上市。在政府加大对畜牧业支持力度的同时,信贷资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庆农行先后为杜尔伯特伊利公司发放6000万元,推动乳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由于大庆市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较小所限,近三年,全市非农产业转移到畜牧业的投资超过了15亿元,而畜牧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仅为30%,投放力度与政府对畜牧业支持力度不相匹配,应加大贷款投放。
  2、畜牧业贷款投放对畜牧业产业升级推动偏弱
  大庆市产业化调整幅度较大,突出的就是以大畜牧业调整为主线,在抓特色畜牧业、有机畜牧业和设施畜牧业的同时,树立大畜牧业思想,立足于规模型、科技型畜牧业,以“农转牧”和“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抓工业带畜牧业,抓龙头带基地,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畜牧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中,大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对畜牧业产业升级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较小,从 2002年至今没有对牧业企业发放项目贷款。2003年,全市草食畜存栏出栏达到 100万个牛单位,按半舍饲需要 200万吨饲草,尚缺150万吨;按全舍饲需要350万吨饲草,尚缺 300万吨。随着畜禽数量的增长和全舍饲的推行,草畜矛盾将更加突出。而大庆市金融机构2004年9月末对饲草饲料加工企业的贷款仅有388万元,较年初减少148万元,大庆市至今没有 产 值超千万元的饲草饲料加工企业。
  3、畜牧业贷款资金来源不足,支农再贷款对畜牧业投放额度不高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收缩,大庆市四县有两个县撤并了农业银行,有两个县撤消了建设银行,而且有农业银行的县乡镇营业所全部撤并,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削弱,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更加削弱,相应的畜牧业贷款的资金来源更显不足。加之邮政储蓄机构占领了农业银行撤离乡镇后的市场份额并发展迅速,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 2004年9月末,大庆市邮政储蓄机构存款余额63.3亿元,不能应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虽然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支农资金后劲不足。2004年,农村信用社 资金缺口 6.6亿元,其中:种植业缺口1.9亿元,养殖业缺口4.7亿元,仅靠支农再贷款无法弥补。 2003年大庆市支农再贷款0.8万元,当年发放,年末全部回收。至2004年9月末,发放支农再贷款1.9亿元,其中投向畜牧业0.6亿元,占再贷款的31.1%,支农再贷款主要投向于备春耕生产,对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有待于加强。而且为保证支农再贷款能全部回收,人民银行与使用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往往是当年发放当年收回,与畜牧业的生产周期不相适应,影响了贷款的使用效果。
  4、畜牧业贷款抵押方式不灵活、贷款额度过小,与畜牧业生产特点不相适应以乳业为例,全市鲜奶加工能力已达 100万吨,提供奶源的成母牛缺口 8万多头,仅靠人均收入为2400元的农户自筹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项。但在畜牧业贷款的投放上,畜牧业贷款抵押方式不灵活、除农户联保贷款外,抵、质押贷款要求以城镇房产、存单或工资卡做抵押,使部分有贷款意愿的农户得不到满足;贷款额度过小,对一些养殖大户的信贷额度也控制在10万元以下,与畜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不相一致,制约了扩大再生产。
  5、畜牧业贷款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2003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解除动物疫情保密制度,对生猪口蹄疫等不再列入国家秘密范围,意味着哪怕局部产生一例或几例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就会遭到国内外封堵,使畜牧业遭受重大打击。由于农民养殖活动分散,畜禽流动量大;养殖人员活动的随意性大,很难开展集中、统一、有组织的防疫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很难防控;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防范风险意识差,对防疫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与此相关,如遇到重大疫情,畜牧业贷款将回收困难,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6、农贷利率浮动“一刀切”,加大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在农村的贷款利率执行上,大庆市农村信用社根据人总行银发( 2003)250号文件、银发(2003)25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大庆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管理办法》,统一标准,对贷款利率执行浮动最高上限。他们执行利率浮动最高上限的理由是畜牧业贷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特点是户数多笔数多,额度小,分散不好管理,没法与农户协商,所以执行一个标准。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农村信用在农村的信贷垄断,农户贷款没有可选择余地,加之贷款审批周期长,信贷投放存在一定资金缺口,无法满足所有有贷款愿望农户的资金需求,使民间借贷现象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而且执行利率的最高浮动上限,使部分资金困难的农户的还款能力受到影响,扩大再生产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7、农村信用环境需要改善,养殖大户少制约信贷增长
  目前,畜牧业贷款因大多采用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投放,风险不大,但是,部分地区村集体、部分农户仍然存在还款意愿差或因牲畜死亡无力还款的现象,致使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不良。同时,养殖业中的养殖大户只占养殖业户的 1.4%,大多养殖户是家庭式的养殖,达不到半舍饲、全舍饲的养殖标准,畜牧产品的品质不高,制约了收入增加,加之思想意识问题,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有待提高,对畜牧业贷款的需求及使用均需要正确引导。从事畜牧业生产农户的贷款需求及养殖大户的数量过少是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针对畜牧业发展及畜牧业信贷资金投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畜牧业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近几年,随着县域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 ,资金上存至市分行调剂使用,加之邮政储蓄机构大量吸收县域存款却不能运用于当地,使农村资金、县域资金外流日益增多,也使得畜牧业等需要资金投入的产业资金链渐趋绷紧。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入改革过程中,根据效益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整合县级机构,撤销仅能靠上存资金获得收益的机构网点,让出存款市场;建议地方政府与人民银行积极协作努力,争取邮政储蓄吸纳的资金以大额协议存款等方式交给农村信用社运用,不仅可以提高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效益,而且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信贷资金向农业产业化升级倾斜,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畜牧业贷款投放力度。
  (二)加强窗口指导,合理引导信贷投向要结合大庆市“二次创业”总体思路中着力发展“黑白”经济的宏伟目标,建议政府部门与银行监管部门联合搭建银行与企业沟通平台,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由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提示产业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产业化升级链条投放,加大对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奶牛小区、奶牛公寓、奶牛广场等养殖基地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可以会同有关专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升级项目论证会,不仅要参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还要对已投入信贷资金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贷中、贷后管理,变“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增加信贷资金投放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三)改变畜牧业贷款营销方式,适应畜牧业生产特点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银行共同研究探讨适应畜牧业生产特点的贷款方式,适当延长畜牧业贷款期限,适当增加信用额度,与畜牧业生产周期相适应;改变仅依靠农户联保贷款及抵、质贷款进行信贷投放的方式,以乳业为例,因乳业企业较农户易于提供有效的担保,探讨由银行投放给乳业企业贷款,再由乳业企业仿效融资租赁的形式购买奶牛发放至农户手中,以奶汁款偿还,到约期后所有权再归农户所有的新模式。此外,还可以比照城镇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行模式,以县、乡为单位组建畜牧养殖加工户(企业)担保公司,为养殖户、饲草(料)加工企业扩大再生产筹集资金提供担保,分散风险,扩大资金投放安全性。
  (四)强化保险金和风险金的落实力度、防范畜牧业贷款风险疫病、价格和龙头企业波动“三大风险”,是影响畜牧业贷款投放和防范风险的关键因素。在国际上,农业保险已成为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 30%保险费贴,如果投保农民收成减产25%以上,可以取得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日本、加拿大等国也都对主要农作物给予补贴。建议市政府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加紧建设风险防范体系,落实好《奶牛保险实施方案》和《牛奶价格风险金筹集管理办法》,加强防疫工作,扩大养殖户参与保险比例,可以提高养殖户的信用等级,可以有效防范畜牧业贷款风险,可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大幅增加,进而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五)积极争取央行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畜牧业额度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后, 2005年对支农再贷款的依赖性有所减轻,基于此,建议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协作,在积极向上争取央行支农再贷款的同时,建议对支农再贷款在使用上提高层次,向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高端产品及产业加大投入份额,加大支农再贷款中向畜牧业投放的比率,建议向包括饲料、饲草加工企业,肉、蛋、奶深加工业上有所倾斜,积极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