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畜牧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畜禽养殖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从1978年到现在,我国畜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具体而言:第一,产品贡献。在粮食每年增产1%~2%的情况下,为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畜牧业做了很大贡献;第二,营养贡献。过去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最高时占80%~90%,现在约占60%,鸡肉对猪肉的替代做出了很大贡献;3.制度贡献。畜牧业率先搞产业化,率先在全国产品价格放开,对整个农业的发展、农业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畜牧业也对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13亿人口的畜产品问题也是世界级的问题,解决13亿人口肉蛋奶问题,就是对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在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①市场的需求仍然是刚性增加。城市居民要升级换代,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肉类消费今后将会常态化消费,农民工进城也要吃肉,所以总体而言,需求是刚性增加。②资源约束加强。过去是饲料制约,劳动力制约更加紧迫,同样还有品种制约、资金制约,国外农产品外资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也日益增强、饲料长期短缺都是我国畜牧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③畜牧业本身而言,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方式单一、动物防疫松懈,畜产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④农业转型加剧,使得各个养殖场对市场的预期紊乱,导致生产混乱,带来市场价格波动,当然价格波动也有生产者频繁进出的问题。所以,这两年生猪价格波动,蔬菜价额波动,油料价格波动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波动都与转型和生产者频繁进出有关,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的预期极不稳定。肉鸡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什么?还得从整个国际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来把握。
2 世界畜牧业及肉鸡业标准化发展趋势
第一,从我国畜禽出栏存栏的情况看,畜禽出栏不断增加,家禽生猪发展最快,2009年世界牛、羊、生猪、家禽的存栏量跟1960年比,同比分别增加131%、52%、44%、376%,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家禽的存栏增加了3倍多,猪约1倍,牛羊增加了约50%左右。从出栏数看,2009年和1960年比,猪增长2倍多,家禽增长接近7倍,牛羊增加了50%以上,从这些数据看出,家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比生猪快,中国生猪约占世界的一半。
第二,从畜产品产量来看,从1960年至今,肉类年递增率为2.9%,接近3%,蛋类接近3.6%,奶类约0.4%。肉类产量中,禽类增长最快,猪肉其次,牛羊肉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从1961~2009年世界主要肉类产量的变化来看,产量最高的是生猪,其次是禽肉,第三是牛肉,羊肉是最后。从这个趋势中可以看出,2000年是分水岭,2000年以前禽肉的增长是直线上升,2000年以后,增速有所减缓,这也是一个特点。
第三,从出栏率来看。1961年生猪的出栏率只有92.7%,2009年达142.6%,出栏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肉牛2009年比1960年仅仅高了3个百分点,基本停滞不变;山羊和绵羊提高了4~5个百分点;肉鸡增速最快,出栏率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畜禽出栏率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肉羊较低,2009年,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肉鸡的出栏率分别为420.5、503.2、386.8、535.7、258.5,除日本外,都在300以上;而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肉鸡出栏率分别为173.5、430.4、397.4、307.0、418.6、129.5,而发展中国家中,中国和印度都比较低。
第四,从个体生产水平来看。胴体重而言,生猪是从1961年的65.8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80千克,增加了14.2千克;肉鸡从1961年1.15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54千克,从个体增长速度来看,肉鸡也是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奶牛、蛋鸡、肉牛生产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差别比较明显,发达国家个体生产水平比较高。
第五,世界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蛋类、肉类提高较多,奶类相对缓慢。1961年来,世界人均占有猪肉8千克,2007年翻了1倍,达15.7千克;牛羊肉1961年时是1.9千克,2007年时也达到1.9千克,牛羊肉占有量没有变化;1961年世界禽肉人均消费只有2.9千克,2007年已经达到12.6千克,增加了3倍;1961年蛋类世界人均占有4.6千克,2007年是8.6千克。从增长量看,人均禽肉消费的增长是最快的,从不同国家比较来看,发达国家人均占有量高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肉类和奶类,蛋类的人均占有量比较特殊,发达国家蛋类占有量低于发展中国家,侧面反映发达国家吃肉、吃奶比较多,发展中国家吃鸡蛋比较多。
3 全球肉鸡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到2010年美国肉鸡生产量是第一,中国第二,巴西第三。但是美国的份额逐年在下降,中国的份额不断在上升,巴西的份额有波动,除此之外,印度、俄罗斯、阿根廷、泰国、伊朗份额成上升趋势,墨西哥份额在下降。美国2008年的禽肉生产占全球23%,10年时间已下降到22%,中国2008年是16.54%,10年时间上升为16.87%。
从消费情况来看,美国仍然是第一,2010年消费量占全球18.31%;中国第二占17%,欧盟第三。人均消费量而言,美国、巴西约为40千克左右,与中国猪肉消费量相当,中国的人均消费量约10千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08~2009年,俄罗斯是世界第一鸡肉进口大国,2010年下降到第五位,欧盟、日本进口有所波动,占世界进口量9%。2010年,中国进口32万吨。出口方面,巴西一直是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的38%;美国第二,出口份额33%,欧盟27国出口量第三,泰国第四,中国排名第五。
从过去50年肉鸡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肉鸡在整个畜牧业中的比重、地位、效率、消费呈现快速增长,同期奶类、牛羊肉基本变化不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过去的50年里,肉鸡不断替代这牛羊肉而获得快速增长,这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趋势。
4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世界畜牧业发展模式分为4个类型: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经营畜禽养殖业,现代草原畜牧业。第一类型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第二类型以德国、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第三类型以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第四类型以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为代表。
(1)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业模式
大规模工厂化养殖是以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为主要特征的养殖类型。资本和技术投入密集,产出效率高,美国、加拿大土地丰富、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但劳动力资源紧缺,所以以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为主。从总体来看,美国每个奶牛场的养殖规模都是在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年出栏2 000头以上,肉鸡养殖场的饲养量在1 000万只以上。
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主要以“公司+农户”的合同模式,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与大批农场建立稳定的供销合同关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目前美国肉鸡99%以上都是合同生产一体化企业。在美国,企业和农户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农户负责两件事,一是建标准化鸡舍,每栋2万只,投资约10万美元,使用年限大概30年;第二,饲养鸡的时候,负责监管。企业需要做的也是两件事,第一是建屠宰场;第二为农户免费提供疫苗、饲料等,企业与农户之间有收购合同,假设每只鸡平均价2元,有的农户节约了成本,企业可能用2.2元收购,有的农户浪费了饲料,增加了成本,企业可能用1.8元收购。在美国,这叫合作养鸡,中国称成为合同养鸡或一体化养鸡。
(2)适度规模经营的畜禽养殖业模式
典型代表是荷兰、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劳动资源紧缺,地理气候比较适合养殖业发展,倡导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的养殖业模式,规定畜禽粪便输入土地和草地;对于过剩粪肥,制定粪肥运输补贴计划,生产加工成颗粒肥。在欧盟搞养殖必须与土地的规模相配套,而且土地必须归个人所有才能养殖。起初,德国、法国养猪比较多,由于环保严格了以后,荷兰养猪比较多,后来荷兰环保又严格了,又把猪赶到中欧的波兰、罗马尼亚这些国家,出现了环保赶着生猪跑的局面。荷兰奶业水平比较高,从养殖规模来看,规模是50~100头为主,生猪以700头为主,蛋鸡为3 000只。
产业化模式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欧盟奶业生产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以生猪屠宰为例,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开设屠宰场,屠宰场来销售生猪,屠宰场销售生猪以后,利润要适当向社员返还,返还的额度根据交猪的数量决定。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的利润和农民的利润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并且利润不存在农民多企业少,企业少农民多的问题。当然发展历程比较缓慢,欧洲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历经300多年的历程,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条链条,这套模式的利益协调机制是最为完善的。德国畜产品的结构1961年是肉类占14%,蛋类占2%,奶类占84%;而到2007年,肉类上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20%,蛋类基本没变化,奶类由84%降为78%。从肉类结构来看,生猪1961年是64%,2007年是68%,牛肉从31%下降为16%,禽肉由4%增加到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禽肉是增长最快的。但是德国也有特殊情况,猪肉由64%增加到68%,还是上升了4个百分点,这对中国猪肉生产有所启示,中国的猪肉消费从90%下降到60%,将来有没有下降的可能性?除德国以外的国家,猪肉消费都有所下降,德国猪肉消费量却从64%上升到68%,中国现在的猪肉消费量差不多与德国的64%的量接近,将德国作为我国猪肉消费的榜样,今后我国猪肉消费量是上升还是下降将处于一个分水岭。现在中国猪肉、牛肉、羊肉的价格是不断上涨,现在一斤牛肉羊大概能达到四五十元,而鸡肉的价格是最便宜的。
(3)集约化经营的畜禽养殖业模式
主要是指日本和韩国,他们是土地资源稀缺,以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和科技水平较高,养殖资源相对贫乏,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发展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模式。从日本来看,经营规模也在逐渐扩大,1960年时,奶农户有41万户,2007年降到2.5万户,户数减小,但是规模扩大。
他们的产业化模式又独具一格,是“农户+农协+企业”的模式,农协就是农业合作社。不过日本的合作社是区域性的、综合性的合作社,主要是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收购农民的产品,企业负责市场销售。同时日本农协也会做其他事情,如从事技术服务、从事金融服务,我国的合作社原本分为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三社体制,在日本基本是三社合一。他们农协既从事供销合作,也从事金融服务,如贷款、保险。从我国发展的途径来看,也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是专业合作社的运用如何?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好,还是发展综合合作社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而且现在我国专业合作社服务途径比较单一,服务内容也比较少, 基本倾向于产品销售,技术服务,金融领域能不能进入?加工领域能不能进入?其他领域能不能进入?
日本的鸡肉消费有两大特点,一是麦当劳等快餐类,还有一类就是日本的男人下班后不回家,而是去喝酒,喝酒的时候吃烤鸡肉串,这点对日本的鸡肉消费促进很大。我国向日本出口最主要的鸡肉产品就是鸡肉串,做成半成品出口,然后日本再自己加工。所以想要促进我国肉鸡产业的发展,除去麦当劳、肯德基消费以外,还需要创新鸡肉烹调方式,只有新的消费方式,人们才会增进消费。为何这几年牛羊肉风靡大江南北?涮羊肉、涮牛肉对牛羊肉的消费作用不可低估,运用过去牛羊肉传统的做法,消费量不会像现在这么大。所以,现在的企业家一方面要在生产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促进消费上下功夫,这样才会对我国肉鸡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4)现代草原畜牧业模式
主要是以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为基础的围栏放牧模式,是资源、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模式。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草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适宜牛羊等草原畜牧业发展。产业发展模式是“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专业协会”。
国外在畜禽养殖业上面的做法,第一,大力推进规模化工厂化饲养;第二不断优化畜产品结构;第三,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第四,对生产者实行补贴制度;第五,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第六,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大力推进规模化工厂饲养方面,2007年美国超过1 000头规模奶牛场在全美占36%,2008年2 000头以上规模的猪场场占11.8%,出栏量占全国85%。从肉鸡来看,美国最大的三家肉鸡公司能生产美国肉鸡的42%,产品的集中度、规模度非常高。
不断优化畜禽产品结构方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奶类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占绝对优势。蛋类的比重在各个国家中约占1%~3%,发展中国家稍微高一点。肉类结构里面,发达国家都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有所区别,日本上升了10%,德国上升了20%,澳大利亚上升了30%。在肉类中,牛羊肉比重在下降,禽肉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增速较快。
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各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在美国以乳制品为例,建立了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在内的全程控制体系,荷兰和德国通过科学地对养殖、饲料、屠宰,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控制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来看,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各个环节安全的总和,只有各个环节的安全,才有整个畜产品质量的安全。
对生产者实行补贴制度方面。美国和欧盟相对较多, 欧盟国家对奶牛肉牛上基本全部补贴,丹麦小母牛的补贴大概是200欧元,对肉牛的补贴大概150~300欧元,肉牛屠宰补贴50~80欧元,其他动物屠宰补贴39欧元,只要申报就予以补贴。澳大利亚补贴是相对比较少的,他们是直接采取价格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畜禽产品直接价格补贴一般为2%~6%,间接价格补贴一般是4%~30%。同时这些国家也通过向消费者征税来补贴畜牧业,如2007年实行GST消费税,建立产业基金来补贴出口商,西方国家畜牧业协会也会从产品税里面支配补贴。
在重视畜禽养殖科技方面。大的育种公司都在实施动物遗传改良,另外,就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我去美国科宝公司时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把曾祖代鸡拿到中国去养吧,他们表示不愿意,我估计他们是有其它的担心。
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方面,各个国家对污水排放的规定不一。如将工厂化养殖和工业排放视为点源污染,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污染排放系统许可要求,欧盟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来解决畜牧业污染,明确规定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必须有相应的土地配套。在动物福利方面,国际组织也予以高度关注,在是否笼养鸡方面,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并且规定越来越苛刻。
5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供需现状
从供需情况来看,2011年肉鸡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约100亿只,产量是1 320万吨,占总肉类的比重约17%,比2010年增长5%左右,预计2012年增长速度会放缓到4%左右,产量预计1380多万吨。从消费量来看,也是呈现增长态势,总的消费量大概1 300万吨,也比2010年有所增长,人均年消费大约10千克。从进出口来看,2011年出口量达到了41万吨,同比增长80%,预计2012年的肉鸡出口会维持高速增长,增长率初步预计是8.5%,能够达到45万吨左右。2010年,中国第一次成为鸡肉净出口国家,2011年鸡肉进口量进一步下降,为30万吨,与2010年相比下降7.9%。2010年进口量和出口量出现了一个交叉,这个交叉大家也不用高兴,这不是反应我国鸡肉竞争力的真实水平,是对美国产品实行双反的结果。如果双反没有成功,鸡肉的进出口贸易会怎样还不好说,因为据我亲眼所见,美国白羽肉鸡的养殖效率很高,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智能化水平非常了得。
(2)面临的形势
从有利的条件来看,中国的肉鸡生产仍有较大的空间。据美国FAPRI公司预测,到2018年,全球肉鸡产量将接近8000万吨,今后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是2%,中国可能会比全球更高一些,达到2.5%。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的认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最近几年我国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支持力度有了很大提高,规模化养殖的补贴力度达到20几个亿,除此之外,还有对禽流感、口蹄疫疫苗的补贴也有很多。当然,会有人反应畜牧业里面的补贴一是补贴给了草原,另一个是补贴给了生猪,肉鸡补贴相对较少,事实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要支持肉鸡产业。肉鸡企业想要获得国家更多补贴需要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什么支持,而这些支持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补贴的理念,只有符合,肉鸡产业才能得到更大的支持。
肉鸡产业发展方式面临新的契机。一是整个国家畜牧业处于转型时期。对于肉鸡而言,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从整个国家的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这几年价格波动是一方面,牛羊肉价格逐步高启,这对肉鸡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契机。过去我国的牛肉都是老残牛肉,然后就是耕牛,农民养牛主要是为了耕地,现在有机械耕地了,不需要耕牛了,所以肉牛的发展动力已经丧失一半。从羊的角度,过去也是靠牺牲环境、劳动力换来的,半农半牧区,过去农民是赶着一群羊到山上去,沙尘暴来了,又禁羊限羊,过去养羊也是小群体,孩子放学了,利用路边的草放几只羊,现在农民工进城了,老人孩子也没有那些闲情逸致,小规模养羊全部消失了。牛羊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对鸡肉是一个机会,事实会证明鸡肉价格便宜,品质优良,会很大程度上替代牛羊肉。
全国肉类产业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面对有利因素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第一,动物疫病威胁依然存在,在2003~2004年禽流感爆发的时候,好多企业被打垮。第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不仅仅是鸡肉产品波动频繁,包括饲料产品波动也很大,如玉米,一个月内价格会相差很大;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领跑生产成本价格上涨,从全球肉鸡养殖成本来看,我国养殖成本仅次于欧洲,位居世界第二,高出阿根廷85%,高出美国20%。第三,药残超标现象严重,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对肉鸡业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第四,养殖污染治理不到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虽然肉鸡对环境的污染不大,但是仍然存在,也需引起肉鸡生产者的高度重视。第五,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美国最大肉鸡生产企业年屠宰鸡超过20亿只,而我国最大的大概只有1亿只,美国前10位肉鸡生产企业生产了全国72.3%的肉鸡,而我国前10位差不多12%,差距非常明显。
(3)发展前景
从发展前景来看,国际上肉鸡产业快速增长是替代牛羊肉,我国肉鸡生产就是替代猪肉,猪肉比重由过去的90%下降到60%,这30%基本上是由鸡肉补上来的。从未来趋势来看,替代仍然会有一定潜力,但是替代牛羊肉潜力更大,因为鸡肉生产具有更强的优势,料肉比是最低的,价格最便宜,所以可把鸡肉做为最经济的动物蛋白来源,并且肉鸡也是最适宜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的品种。第二,肉鸡产品的品质也是优良的,低热量低脂肪,且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对人们不利的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第三,价格优势明显,消费仍有较高的空间,牛羊肉市场价格已经达到每斤40~50元,今后牛羊肉将会逐渐变成肉类中的奢侈品,普通人将以鸡肉消费为主。第四,肉鸡产业带动作用巨大,据初步估计,饲养10 000只鸡,产生GDP是6.95万元,创造产值是63万元,可带动25人就业,促进农民增收3.2万元。假设2011年全国饲养100亿只鸡计算,肉鸡产业全年所创造的GDP可达到695亿,产值6 300亿元,带动就业2 500万人,可为农民增收320亿元,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巨大。
6 促进肉鸡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一,中国肉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规模化道路发展中最主要是以标准化鸡舍为核心,应该是人管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一套理念,提高标准化水平和鸡肉产品的整体水平。在美国养鸡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标准化水平高,每栋鸡舍都是以2万只为单位,所有鸡舍的参数设备都是一样的,建立新鸡舍时只需复制就行。我国有2万只的鸡舍、1万只5 000只的鸡舍,也有5 000只的鸡舍,有各种规模的鸡舍,规模不一最大的坏处就是建鸡舍的时候设备参数都必须重新调整,如通风、光照等。白羽肉鸡的情况相对好一点,黄羽肉鸡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一会笼里养,一会地上走,走几天又放笼里养,对效率的影响非常大。好在,中国消费者对黄羽肉鸡还比较认可,但是中国80后、90后能否一直认可就不确定了。所以,黄羽肉鸡的未来道路在哪里,还需要各位肉鸡企业老总好好考虑,而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以鸡舍的标准化建设为核心。
第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实行饲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智能化管理、工厂化屠宰加工、废污处理综合利用的一条龙模式。其中涉及到生产者和加工者的利益连接问题,美国的模式是,农民建鸡舍然后养鸡、企业负责屠宰、提供疫苗、饲料,相互的利益进行深度捆绑。欧洲模式是专业合作社办屠宰场,目前这种模式在中国没有相应环境,但是从利益角度考虑,如果几个大的养殖场联合搞一个屠宰场,会更为有利。
第三,走深加工和品牌化道路。从黄羽肉鸡的消费方式来看,就是煲汤,农民养鸡直接拿到市场上卖,产业链相对还是短了点,最好还是将产业链拉长,虽然消费者意愿是活鸡现宰,但是从行业的角度考虑是不利的。而且现在会宰鸡的人越来越少,将来80后、90后更加对宰鸡会更加棘手,所以最好做法就是工业化生产,把所有的鸡肉产品生产成非常方便、非常卫生、非常营养、适合快节奏社会的休闲产品。
第四,高度重视动物疫情和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突破标准化健康养殖,因为动物疫病不是打针能够解决的,而是靠健康养殖才能解决。从中国国情来看,单位土地面积内生物量非常密集,生物群落非常复杂,各种细菌病毒都有,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人与动物隔离开的环境。美国鸡舍就是内部和外部是完全隔离开的,外部的疫病进入鸡舍内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今后的肉鸡养殖业也可采用这种做法。当然长久而言,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靠健康养殖、提高动物福利来杜绝动物疫病。因为环境健康,鸡健康,人才能健康。
第五,建立完善肉鸡产业预警体系。市场环境经常波动,短期内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效益是相对有限的。现在饲料原料价格波动,产品价格波动,短期内靠科技进步提高饲料报酬难度很大,然而市场研究工作却非常重要,如玉米、鸡苗一个月内价格会相差很大,早买晚买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会非常大,所以建议对产业的预警预测予以高度重视。
第六,加大肉鸡产业的支持力度。去年工程院做的肉鸡课题里中有一条是稳定生猪和鸡蛋发展,加快肉鸡和奶牛的发展。依靠市场肉鸡产业也能加快,但是政府最好帮一把手,托一下,肉鸡产业会发展更快。对肉鸡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贴息,对肉鸡深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畜禽粪便有机肥的加工和使用补贴等政策的支持都将推动肉鸡产业快速发展。
第七,加大肉鸡市场产品营销宣传。社会上认为鸡肉有激素,对这种错误信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这种错误信息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要认真去对待。对于药残的问题,肉鸡企业可能也需采取妥善的措施。
作者:王济民 文章来源:中国禽业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