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浙江省肉鸡产业发展回顾与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21  浏览次数:205
核心提示: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是做了很多具体的数据调查,当然数据未必准确,所以也只能给出个大概。  记得在很多年前,多久,不记得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是做了很多具体的数据调查,当然数据未必准确,所以也只能给出个大概。

  记得在很多年前,多久,不记得了,我们的畜牧界前辈们告诉我们说,在美国,鸡蛋没人愿意吃,相当于我们就是几分钱一斤,那个时候,我还为每天能够吃到一个鸡蛋而骄傲,再以后,教我专业课的一个老师说,发达国家,人均鸡肉消费量能够达到50公斤,而中国,不到10公斤,在中国,发展肉鸡产业,潜力巨大。

  潜力大不大,诸位养鸡的都清楚。很多东西,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我们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在畜产品中,猪肉一直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肉鸡呢,经历了上个世纪末的快速发展,最近十几年来,一直在稳定而缓慢发展。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工业商业发达,外来人口众多,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肉鸡,因为价格便宜,一直为食堂所青睐,肉鸡产品也一直比较稳定,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快大肉鸡,基本上的消费也就集中在长三角或者说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了。

  于是,浙江的肉鸡产业,也在上个世纪末蓬勃发展,我个人认为,当初的发展迅速,是历史原因的。首先,当时粮食便宜,也就是饲料价格低,另外,浙江省本身肉鸡饲养量不大,疾病少,还有就是浙江省自身肉鸡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肉鸡产业是发展迅速,很多养鸡户都是从当初的1000只一批发展到上万只一批,到后来甚至是几万只一批。但是,浙江省本身无大的肉鸡龙头企业扶持,所以,肉鸡上市,就是以活鸡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和冷库,这样,就无法回避市场的弹性消费或者养殖弹性,导致价格极其不稳定。再加上几次禽流感对肉鸡养殖的打击,可以说养殖户也是一路跌跌撞撞走来,饶是如此,浙江省的肉鸡产业在06-07年还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是经济层面的不景气,自然减少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机会,相对来说,肉鸡消费也就难以有大的起色。第二,劳动力成本提高,肉鸡养殖户,如果规模大,雇人,则自己没钱赚,如果规模小,还不如自己出去打工赚钱多,把养殖户逼上了尴尬境地。第三,粮食大幅度提价,饲料成本高,养殖风险加大。第四,疾病变得逐渐难以控制,从几毛钱的药费,过渡到近乎2块钱药费。第五,市场对肉鸡产品的需求,从以前的胴体鸡,转向冷冻分割产品,而浙江的上市肉鸡,基本以白条为主,不符合市场主流需求。第六,石油价格高涨,饲料、肉鸡运输销售成本增加等等。以上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肉鸡产业的发展。

我在几年之前,就提出过,中国的畜牧业已经发展过剩了,然而,响应的人太少,寥寥无几,那个时候,大家还停留在畜牧繁华的虚幻之中。

美国,人均粮食产量是1.6吨,中国400公斤都不到,当然,有比中国少的,日本,人家只有77公斤。很多养殖户认为导致养殖利润低下的因素是饲料价格太高,我是不这么认为的,粮食价格高不高,你问种粮食的农民,他们是赚到钱了,还是日子过好了?我国现在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其收入,反而依靠出去打工,粮食收入,仅够温饱而已。现在实行土地流转,很多土地都承包给个人了,农民宁可出去打工,都不愿意种地。而个人承包了很多土地,也仅够人工和几台机器开支。

  举个例子说吧,我们以2000年为例,玉米0.4-0.5一斤,豆粕,0.8-1元一斤,经过13年的GDP扩大,玉米,豆粕也只是变成了2倍多点,这个增速,不算快,这是因为国家对粮食价格的干预,和通过进口粮食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养殖户不应该抱怨饲料价格高,该抱怨的是畜产品价格低。

  畜产品价格为什么低,这就是最简单的经济学知识了,因为产出大于消费,说白了,就是畜牧业过剩了。猪肉因为国民的消费习惯,基本上跟着粮食走,所以,现在猪价在8块左右,和2000年左右3块多的猪价相比,养殖户的日子还不至于难过,但是肉鸡价格呢,2000年左右就3块左右价格了,现在呢,就是六块也好啊,但是,有吗?

  既然,肉鸡产业落后于畜牧业发展,而畜牧业又远落后于GDP放大,那么,结果就是干畜牧的人钱越来越不够花,而养鸡的人由中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这是养殖户至今没钱赚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禽流感。还有,就是说句讽刺中国人的话,你穷就穷吧,就别得瑟,我们粮食已经不算多了,还要把它转换成畜产品,学人家发达国家,殊不知,发达国家鼓励你发展畜牧业的目的,就是人家为了卖多余的粮食给你啊,你自己国家畜牧业消费减少10%,就可以多出20—30%的粮食,这个根据饲料转化率大体就那么回事。以前我们粮食产出来,吃不掉了,造酒,可以,现在是不够了,你还要去买粮食来,转化成肉类,然后再吃,这中间对资源来说是个多大的浪费啊。更为戏剧性的是,这么多的畜产品摄入,导致近些年人身体的营养问题越来越多,肥胖,高血压等等,减少畜产品摄入,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闲聊,说起金华的肉鸡产业接下来该如何走,朋友说放合同,就是大公司或者老板牵头,承担市场风险,养殖户承担养殖风险的办法。我立刻说NO。这行不通,朋友举出了温氏企业和立华集团在浙江成功的经验,甚至举出了山东等地公司加农户的成功模式。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的一点,整合资源是对的。但是金华肉鸡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公司还要继续强壮,农户素质还需提高。

  整合资源,好比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当前的很多矛盾。比如当下,农户饲养肉鸡,需要自行购买玉米、豆粕、兽药、添加剂、鸡苗,然后大鸡上市了,还要依靠鸡贩子,在这里面,可能玉米豆粕被人赚去5毛一只鸡的利润,甚至更高,兽药、鸡苗添加剂等也得有一块多被人赚去,鸡贩子帮你把鸡运走,起码得2块一只的成本,等等。当然这些钱也不是说,养殖户不该被人赚,只是,你们现在赚我钱了,我亏本的时候,你们谁给我补贴点啊。

  卖玉米的说了,我辛苦的给你给你供原料,一批鸡十几万,甚至欠款,才赚你几千块,你亏本了,我补得起吗?卖兽药的就更有理由了,我才赚几毛钱一只鸡,我更没钱补,发苗的可能好点,给你补,但是前提是下次你再从我这里拿苗啊,羊毛还是出羊身上。所以,就是养殖利润的分散化,行情惨淡时,养殖户没得补贴。但是养合同就不一样了,所有利润都在公司那里,这样,当养殖户亏本的时候,公司能够有钱给予补贴,这就是大公司敢订协议价的原因。即使行情差,但是公司的盈利,足以支付农户的损失。

  这就是资源整合的好处。

  但是,我朋友只说对了方法,关键是两头操作的人,一是公司,二是农户。

  公司,浙江省缺乏必要龙头企业,就不必说了,再说就是纸上谈兵。

  农户,不是所有的养殖户都可以成为公司的合同户的,成为公司的合同户,对农户的要求是蛮高的。这就首先分析一下,山东那边养殖户的基本素质。我老家山东,村里也有养合同鸡或者合同鸭的,我们村子有点大,全村600多户人家,饲养鸡和鸭的那几个老板都是年轻人,其家庭收入,在养殖之前,就可以排到全村50位之内。并不是要求你一定得懂技术,起码得经济条件是要的。有经济条件,你就能按照我的要求造出适合肉鸡生长的鸡舍,环境控制设备你也舍得安装,最基本的保证金你也拿得出。这些你都做好了,你说,只要你听话,我再派个技术员给你巡视,你鸡能养差吗?浙江的温氏也是如此,最起码你得盖个按我要求的鸡舍吧,随便搭个破棚,就想养合同鸡?基本保证金都拿不出,我敢放苗给你吗?

  经济条件是一人素质的基础,他为什么有钱,因为他有能力,至少在别的行业里,他赚到了比别人更多的钱,这样的人,他投入养鸡,是因为他的目的是在养鸡行业里赚更多的钱,他看问题的眼光是完全把养鸡当做是一种商业投资而来的,既然是投资,那就是充分考虑投入、风险、利润等因素的,那么按照他的计划,按部就班,加之大公司扶持,他肯定可以成功。

而没钱的养殖户,只想着怎么快点来钱,第一是不愿意出钱投资,第二也拿不出钱投资,自然处处落后,鸡棚也造得很便宜,一旦亏本,就陷入绝地,没任何回旋余地,所以很容易半途退出。所以,这部分养殖户不适合发展作为肉鸡合同户的。因此,公司在选择肉鸡合同户的时候,两个条件是坚决不放松的,第一,是鸡舍硬件设施,第二是保证金,这是必须的,一是为公司负责,另外也是筛选合同户,如果你跟着我走,咱就合作,如果你不跟着我走,咱就没法合作。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当下,养殖陷入困境,经销商苗鸡发不出去,口头或者书面协议签订养殖户的回收价格,这个不是合同,这是经销商做生意的手段,或者说养殖户寻求的一种心理安慰。经销商很清楚,签订这个价格,也是没办法,总要让人家来养吧,不然苗鸡发不掉,将来大鸡都没有的,另外,经销商那里的预计,将来行情也要高于协议价的。而农户呢,正是因为心里没底才签这个所谓的保护价,如果心里有底,谁稀罕签啊,宁可自己养市场鸡,承担风险。这是一个两者都没诚意的协议,可以说是无效的,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谓的养殖合同,一签起码是一年,保证金农户要给公司,至少是5-8块一只,公司要保证一年发给农户至少是4批鸡,甚至5批鸡,低于这个数,公司要赔钱给养殖户,至于饲料比,苗鸡饲料价格,那是另外的事情,大前提不能少。

  当然,尽管肉鸡产业发展陷入困境,也不是说不能进行变革,至少,我们有句古话,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行业里不赚钱的人,肉鸡产业还得存在,总有人因为亏本而退出,将来,行业利润回归到合理。所以,怎样增加竞争力,在这个行业里存活下来,也是当前企业和养殖户考虑的问题。

  浙江省发展肉鸡产业,不是不可能,如果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完全大有可为的:

  第一,简化饲料流通环节,玉米、豆粕大宗原料,必须由公司直接发或者制作成全价料直接发给养殖户,不能再出现单纯的饲料经销商。因为龙头公司要承担农户的饲料供应,所以占用资金非常大,对企业要求也很高。

  第二,公司鸡肉分割、冷冻,深加工一条龙,尽可能提高肉鸡产品附加值,从而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挑选合适养殖户进行合同饲养,两个硬件条件不能放松,作为合同户的标准,鸡舍硬件设施和保证金

  第四,向社会闲散资金伸出橄榄枝,引导他们加入到肉鸡养殖中来,建设一些大型鸡场,保证肉鸡的充分供应

  第五,也就是综合以上几点的核心,就是节约肉鸡的养殖成本,其实,浙江省和山东的肉鸡相比,制约的瓶颈很大一块是饲养成本,通过合理的整合资源,使得我们自己的肉鸡产品成本低于山东那边运输过来的肉鸡产品,那么我们就可以大有作为。否则,浙江的肉鸡必然归于毁灭,完全被山东那边过来的冷冻产品所代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