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千万只鸡、百万只羊、50万头生猪、30万头肉牛”的奋斗目标,光靠科学决策、超前规划是不够的,还需科技支撑、干群齐心和品牌效应。科学规划 示范引领近年来,渭源县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建设中的优势,通过认真筛选,确定了清源葛家湾、莲峰蒲河、路园三河口、新寨寺坪等16个养殖专业村。结合百名人才下基层开展的“五对接五促进”活动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派驻科技特派员、畜牧技术干部“包企业、包大户、包合作社(协会)”进行技术示范和宣传引导等措施,坚持典型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积极推广“村圈分开、人畜分离”的健康养殖方式,全力抓好3个综合养殖园区建设,采取“企业投资、农户入股”或“农户投资联建”等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标准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引领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加大技术支撑。畜牧部门通过打造骨干团队,全力以赴为畜草产业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技术支撑,先后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高远牧业公司等企业27家,投资总规模3亿元。今年,新发展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128家,新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38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707户;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养殖点43个、孵化场3个。团队合作 转化成果为了形成一支凝聚力和协作力超强的科技团队,渭源县积极整合智力资源,通过实施《渭源县畜禽无公害标准化养殖人才开发基地建设》、《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人才要素模式研究》项目,组建了“1333”团队(确定团队带头人1名,组建了30人科技研发团队、300人的科技示范推广团队、3000人的实用技术应用团队),形成了一支“依靠一名领军人才、组建一支服务团队、服务一批生产企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金字塔”式畜牧科技服务队伍。创建以“技术服务订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模式,将技术人才培训和生产基地的建设相结合,推行更具实效性的“操作式”培训。探索生产与服务紧密结合的畜牧科技成果研究应用模式,创出了一条“技术人员到一线、服务创新出成果、技术成果促生产”的技术成果应用新模式。通过对研究创新的技术团队模式、技术服务模式、技术培训模式和技术成果应用模式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制定了《定西南山放养虫草鸡标准》和《定西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肉标准》两个标准,被甘肃省质监局颁布为地方标准。按照“产业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申报注册了“秀峰”牌畜产品商标和“渭宝”活畜禽商标。“秀峰”牌放养鸡、土鸡蛋、牦牛肉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A级绿色食品证”,其中“秀峰”牌虫草鸡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填补了该县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空白。编制完成了《渭源县百万只肉羊产业规划》和《渭源县千万只南山放养鸡产业规划》,并审查通过后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印发施行;完成了渭源县牧鸡灭蝗试验、无公害养鸡呼吸道病综合防治试验、生物发酵床与普通圈舍对猪日增重影响对比试验等小型试验;先后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总结发表论文25篇,其中在国家级杂志发表15篇。目前,由该团队实施的《渭源县畜禽无公害标准化养殖人才开发基地建设》项目于去年通过了组织部门的验收;由科技创新团队主持的《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人才要素模式研究》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科技人才畜牧创新团队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兴办养殖企业(小区)、养殖业主合作社的热潮。干群合力 跨越发展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加大惠农资金支持。通过组建畜牧技术服务小分队,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养殖技术,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控、惠农贷款等保障服务。省委第三巡视组为大安乡红堡子村落实妇女小额贷款184万元;省妇联为70户妇女发放小额贷款305万元;酒钢公司在秦祁乡投资30万元成立了“双联”行动养殖业发展基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壮大畜牧技术人员队伍,增加科技特派员数量,采取“三进三包”的方式,从养殖场址选择、标准圈舍修建、内部设施布局、优良品种引进、养殖技术培训、饲草科学调制等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料、良医、良舍、良法“五良配套”科学养殖方式,注重对畜禽粪便的高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加快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与习惯。强化行政推动措施。把畜牧业发展与双联行动紧密结合,将目标任务分解靠实到县上双联领导、双联部门、各乡镇及双联干部身上,形成了全县上下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通过组建畜牧技术服务小分队,采取包乡镇、包村社、包企业、包小区等办法,大力推广应用科学养殖技术,全方位提供技术指导、疫病防控等保障服务。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每村至少新建一个养殖企业或小区,78个双联重点村争取每社建立一个养殖企业或小区,实现至少有一半的社建立养殖企业或小区”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紧盯目标,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养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