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本应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多方面信息显示,农民并未从这一轮食品涨价中得到应得的好处。笔者对话有关专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消费价格与生产价格涨幅不同步
问: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农副产品价格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一般的观点认为,农民在本轮涨价中普遍得到了实惠。不过,也有观点质疑说,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在一起上升,且涨价的好处主要是被流通环节瓜分了,部分农民实际上并未从中受益。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应该说,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还是从近一阶段的农副产品涨价中享受到了实惠。因为,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农民的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其中,畜产品收入的增长最为明显。
不过,这里边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农副产品的生产者获得的收益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以猪肉为例,消费价格上涨了60%,但生产价格却只上升了20%多,消费价格与生产价格的涨幅并不同步,可见,物价上涨的好处还是更多地留在了流通环节,也就是农副产品的经销商手中。
另一方面,从表面上看,城市居民消费者的生活负担加重了,但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上半年还是在继续扩大,可见,农民在本轮农副产品涨价中获得的实惠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很大部分国家补贴被供应商赚走
问: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奶农和粮农、菜农确实未能分享到当前食品涨价所带来的好处,甚至还有亏损。这里面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方面的原因,在您看来,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李国祥:我认为,部分农民在本轮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中没有受惠的一个原因是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上去了。养奶牛的成本一直在上升,但是牛奶的收购价却一直上不去,加上奶农在牛奶收购商面前缺乏议价能力,由此导致了部分奶农的亏损。由此可见,国内成本价格反应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农业,包括畜牧业,作为一、二、三“产业链”的最底端,始终涨不过其他产业。每次涨价的最终结果是,其他产业,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进行垄断式涨价,一些行业协会甚至“联盟”抱团涨价,而且涨幅远远大于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最终吃亏的还是农业和农民。
我个人以为,每一次国家给农民的补贴,很大一块被生产资料供应商赚走了。生产资料供应商看石油价格涨幅大,就推动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这就需要国家来进行调控,让农民多得一点,国家对农民要增加适当的补贴,同时应适当对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价格进行限制,让农民收入不会下降得太厉害。
保护农民利益才能稳定价格
问: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国家“三农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当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现状,各级政府该如何有所作为?农民自己又该如何应对?有哪些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李国祥:就政府而言,不要人为地过度干预价格。应该在允许农副产品合理涨价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时重点监管农副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涨价。当然,政府更要学会如何处理市场,维持价格稳定,从而建立起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至于农民呢,应该具备更强的市场意识,关注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做到能够利用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来进行生产决策,做到增产又增收。同时,农民的组织性程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此外,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可以通过建立价值发现的机制来保障农民增产又增收。
郑风田:农民难以从涨价中受惠的原因在于农民处于弱势,而农民处于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民过于分散,无组织力量,且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农民必须组织起来,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从而提高他们在购销环节中的谈判能力,实际上,这也是欧美国家农户们的一致做法。
同时,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不应该只是在食品涨价的时候才紧张,才呼吁农民多生产,更应该在农民丰收,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给予农民价格补贴,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才是保持食品价格稳定、防止出现较大波动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