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猪生产情况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养猪业是我省畜牧业优势产业,生猪和猪肉占畜牧业产量的比重达到65%以上。据河南调查总队统计,2006年,全省出栏生猪5957.8万头,居全国第三位,比2005年增长7.8%;存栏4678.7万头,居全国第二位,增长8.1%;猪肉产量达到470.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比2005年增长8%。我省养猪业的发展,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猪肉市场的有效供给、维护食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生猪养殖小区达到1912个,年出栏50-99头的养殖场(户)有14万户,年出栏生猪888万头;年出栏100-499头的养殖场(户)有4.6万户,年出栏生猪976万头;年出栏500-2999头的养殖场(户)有5505户,年出栏生猪498万头;年出栏3000-9999头的养殖场(户)有700户,年出栏生猪273万头;年出栏10000-49999头的养殖场(户)有150户,年出栏生猪177万头;年出栏50000头的养殖场(户)有5户,年出栏生猪37万头。全省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并呈现出散养户逐年减少、养殖小区快速发展、集约化养殖企业不断增加的生产格局。
二是生猪标准化生产取得较快进展。全省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6 %,比2002年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生猪养殖加工企业435家,年出栏生猪485.4万头;通过国家无害生猪产品认证的有13家。我省的生猪以其数量多、品种优、质量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仅调往上海的生猪就达到350万头,占上海调入总量的80%以上。
三是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我省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其是今年春季防控工作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全省没有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疫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其他动物疫情形势保持稳定,有力保障了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四是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新增生猪加工企业32家,总数达到180家。生猪加工能力新增104万吨,总数达到317万吨。双汇集团、众品食业、漯河汇通、雨润北徐、周口志远、新蔡武新、民权金锣等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养猪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生猪生产发展对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06年,全省生猪实现产值达到67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中国兽药114网。西平县年出栏生猪160万头,养猪业产值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农民人均养猪业收入达到184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达到31.6%。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我省生猪存栏493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3.41万头、出栏3407万头,同比增长2.8%、2.2%、3.3%;新建生猪养殖小区1931个,生猪规模饲养比重进一步加大。
目前,受国家和省政府扶持生猪生产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影响,广大养殖场户发展生猪生产的信心增强,积极性日益提高,生猪生产稳步增长。据我省8月15日对35个基点县主要畜产品集市价格周报显示,本周平均仔猪价格每公斤24.73元,比上周增长4.19%;活猪14.06元,比上周降低0.82%;猪肉价格23.36元,比上周增长1.65%。结果表明,农户仔猪补栏增加,活猪价格上涨趋势初步得以缓解。从生猪生产月报情况分析,当前我省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后备母猪有所增加,生产稳中有升;中小型养殖场正加快改扩建步伐,部分场户有望近期投入生产;散养户补栏回升较快,全省养猪业发展势头良好。7月底,全省生猪存栏5260万头,同比增长6%;1-7月份生猪出栏达到4149万头,同比增长5.9%
2、存在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
尽管我省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对现代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一是畜牧业生产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长效政策还不完善。近年来,畜产品市场尤其是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并呈现出周期缩短、波幅加大的趋势。由于预警预报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合理的防范和补偿机制,缺乏稳定市场供应的长效政策,每一次价格的涨跌,都会导致“猪贱伤农民、肉贵伤市民”,对于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市场稳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当前,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和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时有发生,猪蓝耳病等常见病病毒变异、交叉感染、混合感染等危害增大。河南作为畜牧业大省,又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畜禽饲养量大,流通量大,加之散养还占一定的比重,散养户防疫条件差,疫情隐患大。同时,动物防疫又涉及养殖、加工、运输、流通等多个环节,防控难度大、任务重。三是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目前。生猪生产虽然价高利好,但农户加快补栏和扩大生产规模又面临着投入增加的问题,急需金融贷款的支持。由于农村资金大量“非农化”,信贷资金对于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乏力,目前重点面向农村的信用联社的担保机制和规避风险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等。四是运行机制创新应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畜产品优质优价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优质畜产品的产销对接机制还不成熟;龙头企业和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着关系不固定、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基层动物防疫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我省肉类总产量达到387.6万吨、禽蛋产量199.5万吨、奶类产量85.9万吨,同比增长3.5%、6.8%、40.4%。 生猪存栏493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3.41万头、出栏3407万头,同比增长2.8%、2.2%、3.3%;牛存栏1356.79万头、出栏379.62万头,同比增长0.8%、0.6%;羊存栏3611.33万只、出栏2176.73万只,同比增长3.2%、3.7%;家禽存栏6.7亿只、出栏3.84亿只,增长8%、4.5%。
上半年全省新建养殖小区385个,总数达到4200个(其中生猪1931个、肉牛376个、肉羊208个、奶牛417个、蛋鸡772个、肉鸡324个、鸭127个其他养殖45个);新发展规模养殖场(户)3.3万个,总数达到59.3万个,生猪、肉鸡、蛋鸡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0%、95%和65%。
上半年我省畜产品加工业增势较快,全省新建、扩建畜产品加工项目48个,其中肉类加工企业30个,乳制品加工企业18个,新增肉制品加工能力108万吨,新增乳制品加工能力66万吨,总量分别达到513万吨和192万吨,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26亿元,与畜牧业的产值之比有望达到1: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