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我国猪肉消费增长速度放缓 但仍有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4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10

 

猪肉是我国重要的肉食来源肉类食品是现代人食物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类别。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肉类食品是人体必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个很好来源,动物蛋白所含的八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和比例接近人体需要,是一种优质蛋白;除钙质外,肉是所有矿物质的最好来源;另外肉类也是B族维生素特别是B12的极好来源。从营养成分来看,各种肉的营养成分差异不大,只有肥猪肉的脂肪含量比较高。在当前饮食健康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高脂肪的肥猪肉消费量会受到影响,瘦肉受偏好。由于猪瘦肉与其他肉类有相同的低脂特征,猪肉不会被抛弃,影响消费比例的主要是消费习惯。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的肉类消费种类和比例差异性比较大。与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相比,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中的比例较高,是中国消费者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肉类食品。根据USDA今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261.5万吨,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由于猪肉对中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猪杂碎和鲜冷冻猪肉,主要来自法国、美国、丹麦等,出口产品主要为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超过七成以上的猪产品出口到香港。猪肉消费增速放缓,但仍有空间国际对比: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已过高增长期通过研究2009年全球各国人均GDP和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关系,我们发现肉类消费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确定性的关系,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收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畜产品消费量的增长,而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收入上涨对畜产品消费量增长影响较小。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可作为肉类消费的临界点,当低于5000美元时,肉类消费增速最快。我国2011年人均GDP为7400美元,已经越过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过从消费量的增长潜力来看,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尚有空间。我国肉类消费走势历史验证:增速已进入稳健增长状态从历史趋势来看,我国肉类消费量的走势也印证了其消费量复合增速的先升后降。我国肉类消费经历了三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肉类消费处于紧缺性消费阶段。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猪肉供应量的限制,居民的消费得不到充分满足,增速较低。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5年,肉类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肉类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加上畜禽养殖业走向市场化,我国实现了肉类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猪肉在此期间消费增速回复到7%~10%,牛、羊、禽肉消费增速不断提升,特别是牛肉1990~1995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25%。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肉类消费不断进入稳步增长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肉类消费增速不断下移,当前猪肉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已经下降到2.5%左右,牛肉、羊肉和禽肉则分别下降到3%、4%和4%左右。从当前的消费增速来看,我们也基本判断肉类消费整体步入稳健增长期。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比例未来下滑空间有限猪肉在中国消费者主要的肉类消费中占比较高,随着人们食物品种类的多样化,牛羊肉以及禽肉都对猪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替代,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重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不过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未来猪肉消费占肉类的比例下滑空间不大,有望保持稳定。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高低不一,总体而言,欧洲大部分国家及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越南、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猪肉消费占比最高,考察这些国家猪肉消费占比的历史走势可以发现,其猪肉消费占比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得较为稳健,没有发生趋势性的大幅下滑。另外,前面提到,肉类各品种消费增速都已经下滑到较低的状态,从这两点来看,未来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未来继续出现系统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我国整个肉类消费消费量尚有一定上升空间的情况下,猪肉消费占比继续下滑的空间不大,那么我们可以判断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尚有空间。猪肉人均消费的国际对比:提升空间还有从人均猪肉消费的绝对量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当前的水平虽位于前列,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非没有空间。我国2012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8.7kg(USDA),相当于2009年奥地利和香港的59%,德国的71%,中国台湾的93%(由于数据可得性,国外采取较早一点的数据).由于发达国家人均猪肉消费量近年来已经从高位有所下滑,而同这些猪肉高消费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我国猪肉消费显示出更大的提升空间。当然,由于消费习惯以及体质差异较大,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未必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起码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来猪肉消费量的测算根据可得的数据,我们将猪肉消费分为农村家庭直接消费、城市家庭直接消费以及非家庭直接消费。非家庭直接消费包括户外猪肉消费和猪肉制成品的消费,当前没有农村和城市各自的非家庭直接消费量数据统计,但从直观感觉,城市居民在外就餐较多,农村以家庭直接消费为主。根据上面的分类,我国猪肉消费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农村及城市家庭直接人均消费量未来提升缓慢。从人均家庭消费和收入增长的走势来看,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势头都很缓慢。2、农村人均家庭直接消费量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未来全国人均消费量提升的驱动力。3、非家庭猪肉消费量不断增长。户外就餐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食模式,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外出用餐支出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1083元/年,占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不断提升。随着户外就餐支出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户外猪肉消费量明显增加。另外,而城市居民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紧凑,支付能力较强,对猪肉的户内消费中逐渐增加了猪肉制成品消费的比重。为测算未来我国猪肉消费量,现对模型做如下假定:1、由于贸易量占全年产销量比值小,猪肉产量可近似为每年的销量,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统计局2012年猪肉产量的最新数据。2、根据2012年的猪肉消费量以及发展趋势,合理假定2012年农村和城市人均家庭猪肉直接消费分别为15kg/人和21kg/人,2013年维持在此水平。2014年开始,假定农村每年增长0.2kg,2020年达到当前城镇最低收入户水平以上;城市每年增长0.1kg,2020年达到当前城市中等收入户水平。3、假定全国总人口2020年达到14亿,城镇化率2020年达到61%。4、假定人均非家庭直接猪肉消费量未来年均增速为1.5%。参看近10年该指标的走势,在结合未来收入增长及城镇化率提升的情况,1.5%的假定是较为合理的。[分页符]根据前面的假定,我们计算得出2015和2020年我国猪肉消费量将分别达到5618万吨和6140.5万吨,2010~2015年复合增速为2.07%,2015~2020年复合增速为1.79%;2015和2020年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分别达到40.87kg和43.58kg。可见我国猪肉需求将进入缓慢增长期。猪肉消费是个上万亿的大市场。以猪肉价格20元/kg计算,猪肉消费市场在一万亿以上,而且随着未来猪肉消费量的继续增长,整个市场空间还会扩大,这给包括养殖在内的整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猪肉消费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品质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正由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居民的猪肉消费将越来越重视安全、健康和品质。一、食品安全威胁人们健康,猪肉的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甚至品牌猪肉也出现瘦肉精等等,这些问题已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说,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居民和政府的一块“心病”,人们对其关切程度也非常高。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最大的食品,其安全性理应得到非常大的重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安全猪肉的需求意愿将愈发强烈。二、对健康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将带来猪肉消费的升级。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提升,对猪肉的营养价值以及口感味道等都将提出更高要求,这会给行业带来变革:1、生猪的品种将更加多样。不同品种生猪产出的猪肉口感和营养成分差别比较大,收入的提升将带动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特殊品种的猪肉将满足此类需求。2、猪肉的安全将被提升到更高的重要程度,对养殖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将更严格。3、猪肉加工和运输方式将更趋合理。比如我国当前的猪肉消费以热鲜肉为主,而健康、营养和新鲜度高的冷鲜肉占比仅为10%,这发达国家近90%以上的占比相差甚远。我国生猪养殖的过去和现在猪的品种:从地方猪种到国外引进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猪品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年前,遍布中国的还是国内地方猪种,但我国地方猪种地方种猪由于消费偏好、生产效率低等原因,现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产仔率高、肉质好等优点,但随着人们消费偏好转向脂肪含量更低的瘦肉,国外引进猪种因生长周期短、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而被养殖者青睐。特别地,世界着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引进猪种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然而,品种的变化也对生猪养殖的供给面产生了一定影响:1、外国的优良猪种虽然具有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的优点,但是这些外国猪种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更适合于在技术力量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养殖。2、引进猪种生猪速度更快,饲养周期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需变化的节奏,影响到“猪周期”的长度(后面讨论猪周期的章节有详细论述).外三元完整的生猪繁育体系包括纯种猪(包括原种猪/祖代种猪)——父母代种猪(二元种猪)——商品猪(三元猪)。原种猪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国内主要引进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三个品种。国内种猪场向国外原种场进口其生产的祖代种猪,通过同品种纯繁扩充祖代产能,并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成为国内养殖户补栏的后备军。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再通过向种猪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我国生猪养殖的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生猪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产区。2011年生猪出栏量在5000万头以上的省份为四川(全国占比10.58%),湖南(8.43%)和河南(8.1%).1、西南产区是我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多为散养,猪多体肥,产量大,调出量小。2、长江中下游产区是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和粮食产区,粮食资源丰富,生猪生产总量大,调出量大。区内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且邻近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大。3、东北、华北产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规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地区粮食生产和运输半径决定了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地域分布:1、生猪养殖对饲料消耗量大,因此主产区都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不同的粮食生产结构也一定程度决定了生猪的养殖规模结构,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大,区域内散养户比例较高。2、我国当前以热鲜肉消费为主,由于生猪和猪肉的运输半径受新鲜度和经济性要求不能过长,因此各销区的猪源供给由相对应的产区供给。长三角地区的猪源来自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珠三角则主要来自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西南主产区,而环渤海地区的猪源由华北和东北供给。生猪养殖者的类型按饲养阶段,生猪养殖场分可以分为:1、专业母猪养殖户,是专门饲养二元母猪并出售仔猪的养殖户。其母猪主要从附近较大的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者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后代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2、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买仔猪进行饲养的养殖户,4个月即可出栏上市,周期较短,目前专业育肥猪养殖户是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3、自繁自养养殖户,购进或自产母猪专门生产仔猪,最终饲养至出栏上市,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4、专门生产种猪的养殖户,种猪养殖是养殖风险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阶段,包括曾祖代和祖代种猪,统称为纯种猪养殖。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重点经营这一环节,较少向下游发展。按照规模分,生猪养殖场分可以分为:1、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大部分散养户均属于买仔猪饲养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2、年出栏50~500头的专业养殖户,专业养殖户多属于自繁自养户;3、年出栏500~3000头的小型养殖场,小型猪场有部分仔猪生产企业;4、3000~1万头的中型养殖场;5、1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中、大型猪场通常可以对外提供种猪。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分散,集中度提升空间很大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程度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对比生猪养殖行业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截止8月31日,搜猪网显示:全国出栏瘦肉型猪均价至15.77元/公斤(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至149.5元/头),良杂猪15.53元/公斤,较去年同期14.43元/公斤涨9.29%;猪肉价格至23.9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22.6元/公斤同比涨5.93%;三元仔猪均价34.49元/公斤,同比涨20.34%;母猪均价1763元/头,同比3.24%。自5月份我国生猪价格进入季节性上涨通道以来,全国主产区猪价已有12.2元/kg上涨至15.8元/kg,涨幅达30%;同时,生猪养殖盈利由前期每天亏损150元到目前头均盈利200元,从而实现养殖全面复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