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田克恭博士
解读“猪蓝耳病”病毒变异轨迹
田克恭的实验表明,去年猪“高热病”是由“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其变异位置发生在“猪蓝耳病”病毒基因组第二个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内部,共有两处发生了变异:一个是有3个碱基的缺失,另一个是有87个碱基的缺失,它们导致了30个氨基酸的丢失。
如果疫苗开发赶不上病毒变异怎么办?对此疑虑,田克恭还是很自信,“这么多年,‘蓝耳病’病毒实际上一直在变异。”
这个病毒将来还会变,但也可能会往毒力更弱的方向变。“实际上毒力增强比率还是比较小。”田克恭说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20日在接受部分中外媒体采访时介绍,关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成果,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田克恭博士等专家,已经在今年6月的《PLOS ONE》(《科学公共图书馆》)上发表,并公布了病毒基因的全序列。目前尚未有任何技术部门对此结果质疑,没有与此不同的研究结论。
贾幼陵强调,我国政府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情一贯是公开透明的。
8月22日下午2点,田克恭在位于颐和园附近的兽医诊断中心办公室继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后续工作。
虽说权威发布了此次猪“高热病”病因,田克恭一再跟记者讲,他现在没有精力多谈,“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疫苗进一步完善上。”
“采集样本应该去什么地方,事先没有确定性。因为我们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像部队一样,哪里有疫情就去哪里。” 田克恭这样描述他的职业。
证明“猪蓝耳病”病毒变异
去年7~8月份发生猪“高热病”后,田克恭就到养猪大省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采集样本。从去年到现在,田克恭的采集工作没停过。
“去年11月,得出是‘蓝耳病’病毒变异导致疫情的结论。”8月22日,田克恭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
“猪蓝耳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次暴发,1991年欧盟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猪蓝耳病”病毒,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此病。
“猪蓝耳病”病毒(PRRSV)是一种有囊膜的病毒,似球状,直径45~65nm,囊膜表面有纤突,相对平滑。
猪被病毒感染后,先在局部易感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迅速向全身淋巴组织和肺扩散。大约一周左右,猪出现高烧不退、腹泻等,怀孕母猪染病后易流产、早产,产死胎。因为有时病猪耳朵会发绀变蓝,又称“猪蓝耳病”。
对猪病进行实验室检测,最多的项目是猪瘟和“猪蓝耳病”:在2006年7月前,农业部门的检测结果是猪瘟检出率远高于“蓝耳病”检出率,但到2006 年8月后“蓝耳病”检出率突然增高,而猪瘟检出率相对大大减少。
“知道这个病毒发生变异,是在去年9月。为了证明变异毒株有很强致病性,就必须让它回归猪,进行攻毒实验。” 田克恭介绍说。
最终,田克恭的实验表明,去年猪“高热病”是由“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其变异位置发生在“猪蓝耳病”病毒基因组第二个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内部,共有两处发生了变异:一个是有3个碱基的缺失,另一个是有87个碱基的缺失,它们导致了30个氨基酸的丢失。
拿这一发生变异的毒株对猪进行攻毒实验,毒株毒力明显比以前没有发生变异的毒力要强。
事实上,从一开始,田克恭他们并没有立刻想到“猪蓝耳病”病毒变异导致此次猪疫情。从细菌、寄生虫等所有可能途径去探究后,他们才综合分析,这是“蓝耳病”病毒变异株。
猪蓝耳病疫苗已陆续投入使用
“让损失减到最小”
“虽然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病毒,但希望这个疫苗给老百姓,能使病毒得到最基本控制,让损失减到最小。” 田克恭说。
来自官方的信息表明,2006年夏我国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发生不明原因猪病疫情,当时尚未确诊病因。
2006年9月,在还没有查清猪“高热病”病因的情况下,农业部即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了有关情况。
2007年5月广东云浮发生生猪疫情后,农业部先后三次将有关情况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
为控制仍在零星散发的“猪蓝耳病”疫情,田克恭团队在加紧完善疫苗。
如果疫苗开发赶不上病毒变异怎么办?对此疑虑,田克恭还是很自信,“这么多年,‘蓝耳病’病毒实际上一直在变异。”
这个病毒将来还会变,但也可能会往毒力更弱的方向变。“实际上毒力增强比率还是比较小。”田克恭说。
我国猪业很发达,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猪对病毒产生抵抗力,现在我做这个疫苗,可以达到80%的保护率,但我是否可以做得更尽善尽美呢?” 田克恭说,一支疫苗,8毛钱一毫升,一头猪打两毫升就足够了。
他们目前已研制了高致病性PRRSV诊断试剂盒及PRRSV灭活疫苗。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12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企业生产的疫苗已陆续投入使用, 新型疫苗陆续调往生猪主产区、疫情高发区,各地动物疫控机构正在开展免疫工作。
强调控制流通环节
“这些样本我都是去现场采集。当然要穿防护服,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传染,但我要注意病毒对其他猪的影响,所以不能将这个猪场的‘猪蓝耳病’传染到其他猪场。”田克恭说。
发病猪是“蓝耳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染源,因此通过追踪感染猪,及时对疫源进行控制,防止病毒向健康猪群扩散,至关重要。
“以前这个病主要造成繁殖障碍、免疫力低下,直接造成病猪死亡的少。而现在对不同年龄的猪都造成不同死亡率。”田克恭强调,但养殖户并没有考虑到死猪带着对其他猪有严重威胁的病毒。
为此,猪一有病老百姓就开始卖,他一卖,就麻烦了,病猪卖到哪里就能传播到哪里,田克恭说:“这样做危害很大。”
猪有病,应该就地销毁、深埋,做无害化处理。
实际上,按规定,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
田克恭认为,造成全国范围内如此迅速、大面积的猪病流行,主要原因不是病毒自然传播,而是流通环节出问题。“病死猪从疫区被贩运到非疫区,导致了疫情蔓延。”
田克恭说,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已发生明显变化,隐性感染病例增多;新老疫病同时共存,交叉产生;由于许多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为此出现强毒株和耐药菌株,致使多重感染,动物疫病发病率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兽医药品生产管理与流通使用较为混乱,滥用兽药造成抗药菌株增多,使动物健康得不到完全保障。” 田克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