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秀洲区马家养猪专业合作社配套设施齐全。■摄影 记者 闻人达 通讯员 李 舸【治水一线】“在改造之前,一到夏天就臭得不行。虽然以前也对猪舍周边通过铺盖石棉瓦进行雨污分离,但是每次下雨还是会有雨水渗进沟里,流入沼液池,没有真正达到雨污分离的效果。”新塍镇南洋村马家养猪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吴双云坦言,“而现在通过铺设暗管就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说话间吴双云抬起了一块水泥盖,记者看到每两个猪圈之间开了一个窨井口,各个窨井口通过暗管串联起来,最后连接到390多立方米的集污池里。“暗管埋在地下,雨水渗不进来,就和污水彻底分离开了。”吴双云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实现猪粪和猪尿的分离,如果不及时将猪粪铲出来的话,就会堵塞暗管,猪尿也无法从圈里流出去了。”那么铲出去的猪粪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吴双云带记者来到了猪舍旁的一座用于处理养猪场700多头生猪粪便的干粪堆积场,在一处正在发酵的干粪堆上覆盖着一层薄膜和干草,闻不到一点臭味。“这里有130多平方米,每天要拉5个小板车左右的猪粪量,发酵周期有十多天,干粪的销路很好,周边很多蔬菜基地都来问我要。”在猪舍周边,吴双云还种起了很多苗木,“这些都是6月刚种好的,再加上合作社在周边承包的105亩农田,再也不怕猪粪没地方消纳处理了。”据吴双云介绍,周边23户农户也加入了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将在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两分离、五配套”设施改造。通过铺设暗管彻底实现干湿分离和雨污分离,成为治理中小生猪养殖场污染的有效模式。然而,对于那些大型生猪养殖场,在进行“两分离、三配套”整治的基础上,更需要走向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路子。走进位于洪合镇泰石桥村的生华生态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猪舍掩映在树丛中,猪舍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据负责人周梅生介绍,这儿有存栏生猪1500多头,年出栏猪约有4000头,除了建有沼气池、沼液池、干粪堆积场等配套设施外,还建立了黄花梨、银杏林、绿化苗木等生产基地。生猪每天产生的大量干粪沼液经过发酵后,直接作为果园、林园、苗木园的肥料加以充分利用,实现了生猪排泄物零排放和零污染,这种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延伸阅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秀洲区水环境治理六大专项行动之一,包括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三大内容,对于整体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现代化田园新秀洲提供生态环境保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有效破解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环境难题,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秀洲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秀洲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根据《方案》规定,至2015年底,全区生猪存栏量控制在20万头以内,年饲养量控制在55万头以内,鸭存栏量减至100万羽,全面实施重点养殖区域、水源地保护区及离河道水域较近的养殖户治理设施建设及改造,到2015年完成治理2000户,实现已治理养殖场后续监管服务全覆盖,存栏生猪200头以上养殖场全部实行农牧结合饲养模式。在具体治理模式上,结合秀洲区水环境治理6个断面的畜禽污染整治工作,围绕“零排放”,积极探索、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办法,通过推进治理设施全覆盖,推广雨污分离、暗管污水收集输送和防雨防渗污水贮存等设施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原则上要求做到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配套沼气池,配套干粪堆积场,配套沼液池,配套足额消纳农田,配套后续服务等“两分离、五配套”,散养户原则上在“两分离”基础上配套集污池和足额消纳农田,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在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基础上,秀洲区还分步推进外荡珍珠网箱退养还湖、专业渔民转产就业和内塘养殖尾水处理,严禁新挖鱼塘,禁止发展温室甲鱼等高密度高污染的养殖,全面推广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控制盲目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化肥农药实际利用率。【代表委员点评】秀洲区人大代表 施建华在畜禽养殖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入河道很容易导致河道变黑发臭,而农业种植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两分离、五配套”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措施都是秀洲区在水环境整治,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探索出来的有效治理方式。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同时,还应该与全区“三改一拆”和畜牧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禁养区、泔水养殖、外来养殖、过路养殖“一区三重点”的生猪养殖棚舍全部拆除工作,并同步做好鸭棚拆除工作。同时积极引导规模畜禽养殖户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种植业等途径实现转产转业。(见习记者 丁珩 记者 沈洁 通讯员 李舸 吴利君 王永华 秀洲区委报道组 吴怡之 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