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70年发展纪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30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41

 

甘肃高山细毛羊。8月的皇城草原,秋高气爽,草肥羊壮。在这充满生机和收获的季节里,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干部职工,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建站70周年庆典。光阴似箭,岁月如梭,70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在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发展历程中,却经过了风雨兼程的两个社会,三个重大发展阶段。每经过一个历史阶段的变革,都会给推广站带来巨大的变化和丰硕的成果。严酷的坏境,漫长的岁月,崇高的理想,宏伟的事业,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地艰苦奋斗,不仅建起了一座享誉全国的高山细毛羊育种推广基地,而且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绵羊育种专业人才,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盛开在皇城草原上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风雨沧桑70年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位于甘青两省交界的祁连山东段的皇城滩,海拔2600米至4000米,全年无霜期只有3个月。这里水源充足,牧草茂盛,冬天气候寒冷,夏天舒适凉爽,这既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又是盛夏避暑的胜地,元朝阔端王,曾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建立皇宫,作为夏季的狩猎场和避暑胜地,至今当年皇宫的遗迹还历历在目,后人把该地称为皇城。省绵繁站始建于1943年,当时叫国民政府农林部西北羊毛改进处河西绵羊推广站,1957年改为皇城绵羊试验场,2009年更为现名,现为省农牧厅直属处级事业单位,有职工1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分之一,全站现有草原面积19.9万亩,饲草料基地2.6万亩,年底可存栏绵羊约1.2万只,年可提供优质细毛种羊6000余只。30年累计推广优质细毛种羊20多万只,满足了全省对细毛羊改良的需求。全省细毛羊主产区已由原来的肃南县扩大到天祝、永昌、山丹、金塔等祁连山毗邻区域,饲养量达到882万多只,存栏605万只。每年细羊毛产量达到9349.2吨,半细羊毛产量5880.6吨,仅产毛一项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84亿元,改良后的细毛羊只均增收80元,目前全省细毛羊规模饲养户年均增收1.2万元。甘肃高山细毛羊已成为祁连山牧区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牧民得到的实惠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品种。70年的风风雨雨,省绵繁站的创业者建设者们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皇城滩逐步发展成了种羊培育与推广的现代化细毛羊的培育和推广基地。

建站初期,他们根据我省绵羊良种残缺,羊毛质量差的现实,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制订了甘肃细毛羊育种方案。以当地土种藏羊和蒙古羊为母本,高加索和新疆细毛羊为父本,利用育成杂交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了绵羊育种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80年培育成功了适应性强,放牧性良好,遗传性稳定,生产性能高的毛肉兼用型新品种——甘肃高山细毛羊,填补了我省绵羊育种史上的空白,并受到了国务院嘉奖,被列入《世界动物品种志》。该站70年的建设史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的艰苦创业史,更是一部羊场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该站站长,省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李范文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深化内部改革,使该站的各项工作有了更大的起色,为我省细毛羊的培育和推广谱写了新的篇章。老树绽放改革花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就像屹立在皇城草原上的一颗不老松,历经风霜,坚强挺拔,在它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有过艰难的坎坷,也有过事业的辉煌。但自进入到改革的转型跨越后期,因信息闭塞,机制落后,观念保守,改革裹足不前,发展遇到了阻力和瓶颈,各种矛盾纷争出现,场容场貌“涛声依旧”,传统优势逐步丧失殆尽,新生活力底气不足,分配不公、吃大锅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的不如转的,转的不如捣蛋的,形势十分严峻,干部群众异常焦急。面对这样严峻复杂的现实,站长李范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酝酿改革方案。在调查研究中,有一位女职工调动的个案给了他很大的启示。2008年年底,有一位叫屈翠香的女职工因夫妻分居两地,子女上学、照顾父母都有很大困难,只好长期请假,既影响了单位工作,又影响了个人收入。站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让其转岗,承包土地150亩,然后再转包给引进的种植大户,她本人可以回到她丈夫所在的城市应聘教师。该同志每年的土地出租费收入达3万元左右,另外当老师的月收入达到1万元,这样既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又增加了个人收入,还保留了她的本站职工身份,无后顾之忧,站里也减轻了负担,这种活生生的事例,打开了领导深化改革的思路。李范文认真总结了屈翠香的个案,增强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他在职工大会上反复讲这个事例的好处和意义,打消职工的顾虑。职工最初对转岗承包有三怕,一怕自身技能不强,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怕改革政策多变,丢了饭碗;三怕承包了土地后回不来,退休了没有人管。针对职工们的顾虑,站党委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转岗承包土地的具体方案。职工自愿报名,并与站上签订承包合同,时限双方协定,1年或数年不等。承包期满了还可以回来,恢复原职工待遇。慢慢地使广大群众接受了屈翠香承包土地方案的现实,逐步消除了种种顾虑。在很短的时间内,有33名职工主动提出转岗承包申请,并与单位签订了合同,纷纷走出皇城,进入社会大舞台,既解决了夫妻分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又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对单位而言,也打破了思想坚冰,找到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站领导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去年又出台制定了《深化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将2012年定为深化改革年,拉开了内部全面改革和转型跨越大幕。在厅党组的领导下,着重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彻底实现了单位转型,真正肩负起全省绵羊繁育和技术推广的重任,通过深化改革造就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通过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彻底改变了单位面貌,实现了职工富裕、单位发展的目标。重点抓了以“三定一奖八统一”为内容的畜牧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组建家庭牧场,将权利最大限度地交给职工,充挥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确保种群结构不变,种羊质量不变,防疫机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原则。具体做法是,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在羊只管理、配种和产羔、防疫、断奶、转场放牧、剪毛、整群淘汰、出售等八个方面,确保统一的基础上,实行“三定一奖”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定放牧人员,定羊群数量,定生产指标,超产奖,欠产罚,大大减少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700只的羊群需要5个人放牧,还叫喊人手不够,现在3个人就够了,而且产羔量提高8.3%以上,达到了:“减母不减羔,减羊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的。职工收入也从原来的每月3000多元,提高到每月5000多元,单位收入由过去的每年十几万元,增加到380多万元,充分显示出家庭牧场的优越性,具有向全省广大养殖区推广的价值。省农牧厅副厅长姜良同志曾批示:“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做法值得肯定,应拿出方案助推。”[分页符]坚守“国毛”迎挑战省绵繁站培育的高山细毛羊具有超越品质,它的洋名叫美利奴,它的毛单根细度在18微米以细,相当于单根头发丝的千分之十八以下,纺织工业的70支纱以细的羊毛,是高级毛织品的必用和极缺原料,目前每年国家需要这种高级细羊毛40多万吨,而国内只能生产10几万吨,大部分靠从澳大利亚进口解决。这种绵羊由于育种难度大、时间长,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喂养。中国只有甘肃、新疆、内蒙古、西藏有少量喂养,而甘肃的细毛羊品质最佳,所产羊毛被称为“国毛”,它完全可与澳毛相媲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羊需求量加大,市场价格一路攀升,10年前1公斤羊毛的价格相当于4公斤羊肉的价格,而现在1公斤羊毛的价格只相当于1.5公斤羊肉的价格。养肉羊要比养细毛羊收入高得多,羊肉持续走高的态势对全国细毛羊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统计,细毛羊数量10年内下降了30%,而且倒改(细毛母羊与土种羊杂交)现象严重。一般而言,培育一个品种至少也要12年时间,12年改造4代土种羊,才能有95%以上的细毛羊的血液,而巩固一个品种需要半个世纪。现实让业内人士痛心疾首。是迎合市场,急功近利,还是坚持细毛羊阵地,保住“国毛”?该站从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出发,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正如站长李范文讲的,坚守细毛羊阵地,就守住了“国毛”的一片蓝天,坚守代表着国人尊严和贸易平等。大家千万别小看我们现在的份额不多的细毛羊,正是它给了我国在外贸中对话“洋毛”的中坚力量和定价底气,如果丢掉它,“洋毛”就可乘隙而入,并且大幅度提高价格,严重冲击民族经济,损害消费者利益。保住细毛羊,进而发展细毛羊,既保住了广大农牧民的生存权,保住了国毛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权,也保住了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民簇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由此可见,保住甘肃高山细毛羊具有不可替代的民生、民族的社会效益,绝非单纯的经济效益。

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起了高山细毛羊的保卫战和持久战。专业技术人员为双联点古浪县高峰村绵羊防疫。一是绵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通过现代细毛羊产业的技术试验示范,建立现代细毛羊产业示范区,省级示范场(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细毛羊产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牧民,全方位提振甘肃细毛羊产业,并使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增绒毛用羊体系,甘肃省绵羊技术推广站成为甘肃省唯一的综合试验站,同年甘肃省政府将甘肃细毛羊列入良种补贴项目,为细毛羊产业引来无限曙光。目前,该站实施的四大工程,将为甘肃细毛羊发展打造新的升级版。二是全国细毛羊联合育种工程。借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全国细毛羊联合育种的东风及在全国范围内筹建细型及超细型细毛羊生产联合体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内有先进育种技术和经验及有优秀种质资源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核心育种场实现联合育种、合作开发、资源共享、标准生产、共同发展的目标,将甘肃高山细毛羊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细型和超细型新品种。三是祁连山草地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通过草原围栏建设,水利建设,划区轮牧和禁牧,草原病虫鼠毒害防控体系建设,细毛羊舍饲和半舍饲营养调控的试验示范,进而逐步转变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确保草原的良性循环,使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优质细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工程。充分利用近年来细毛羊标准化生产的成功经验,发挥该站科技培训的优势,加大在全省细毛羊主产区培训力度,大力推行羊穿衣,标准涂料打号,机械化剪毛,分等分级打包,按质论价,净毛计价及产地竞拍等细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牧民技术水平和羊毛标准化生产意识,力争在全国树立甘肃优质细毛羊和细羊毛品牌。无私奉献牧羊人纵观70年建站历程,斗转星移,风雨沧桑,一部风雨兼程的建设史,就是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干部群众的创业史奉献史。建站初期,战乱不断,条件艰苦,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学子,一个个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有志青年,胸怀壮志,意气风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风尘仆仆地走进祁连山,进驻皇城滩,他们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环境,告别父母,扎根草原,投入到种羊场的基地建设。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茫茫草原上,在严寒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迎难而上,开创家园,以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风餐露宿,忘我劳动,硬是把这块高原荒滩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国家级重点绵羊育种试验示范基地。不少职工和领导为了羊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终生未离开过草原,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种无私的创业和奉献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地发扬光大。每当老职工回忆起羊场的发展变化时,他们总是念念不忘和称赞他们的老场长文志强、李发庭等同志。90年代初,正当推广站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风华正茂的文志强同志受农牧厅重托,同职工们一道建设羊场基地,发展细毛羊产业,原来这里没有树木,只有茫茫的草原,冬天风沙特别大,文志强场长带领职工顶风雪冒严寒,开荒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活环境,经过几年的奋斗,机关周围全部载上了耐寒的马尾松。20年过去了,文志强虽然早已调离推广站,但当年他带领职工栽下的千颗马尾松,现在已经长大成林,紧紧守护着办公室和职工住宅,既是挡风的天然屏障,又是美化环境的靓丽风景线。文志强还带领职工拆旧房建新房,改善了办公室和居住条件。在他执政的几年里,站里从生产到生活,从种羊培育试验到技术推广,从职工教育到内部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之后的历届班子带领广大职工在皇城奋斗的事迹,如今仍历历在目。站长李范文上任以来不负众望,接过前任领导的接力棒,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和吃苦精神,在改革和发展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谱写了新的篇章。今年52岁的李范文是一个当了一辈子“羊倌”的专家型领导。1982年,他从学校毕业后,就被分到岷山种畜场放牛放羊,一干就是四年,1986年,又被调到景泰种羊场(以前叫种猪场),升为“科级羊倌”,2008年调到皇城,任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升为“副处级羊倌”,2011年3月当了站长,转升为“正处级羊倌”。随着工作单位的变动和职务的升迁,他对羊群的感情越来越深了,对养羊事业越来越热爱了,他常对人说,我看见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内心就会涌动着一种特别喜爱的心情,看到羊群横穿马路,我就叫司机别打喇叭,将车停下来,让羊群过去了再开车,以免惊动和碰伤了羊群。这种爱羊如子,爱站如家的羊倌精神处处体现在他的工作中。2009年他刚到皇城不久,情绪饱满,壮志凌云,决心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做出新的业绩,书写新的人生。但是经过一个阶段的调研后,他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和工作的艰辛,要开创推广站新天地绝非易事。特别是2011年当了一把手后,更感到担子的份量和压力。历年积压下来的老大难问题太多,都急需处理解决。当时确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感。每当夜晚躺在床上静思时,他常常扪心自问,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新官三把火从何处烧呢?经过调研和探索,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第一把火从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入手,提振职工精神,提高工作效率,重设内部科级机构11个,全方位履行职能,停办生源不足的子弟学校,精减医疗人员,撤销计生委,将相关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彻底甩掉单位办社会的沉重包袱。同时成立了科技培训科和兽医防治科,加大了绵羊繁育和技术推广力度。第二把火,关注民生,关心职工疾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和居住条件,逐步解决职工夫妻分居、子女上学、就业及赡养老人等实际困难,让职工丢掉家庭拖累的沉重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安居乐业。这里地处高海拔地带,气候寒冷,紫外线照射强烈,在这里生活几个月,脸被晒得象非洲人了,一年四季,棉衣不离身,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很难留住人,前些年分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有12名已陆续调走了,剩下的也不够安心。针对这种情况,站党委决定筹资1200万元,盖起了一栋综合办公楼和一栋公寓式家属楼,总面积6800m2,年底可以搬迁入住,从此彻底告别居住多年的潮湿低矮的土坯平房,办公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他们还千方百计筹资百万元,修通了皇城镇至他们单位的7公里“搓板路”,将七十年来高低不平的泥沙路变成平坦畅通的油面路。与此同时,他们深化内部改革,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转岗承包,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出现了离岗的职工舒心,留岗的职工安心的可喜局面。职工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四年翻了一番。第三把火,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目标,在抓好细毛羊的培育实验的同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主动出击,积极为细毛羊找出路,让高山细毛羊走出大山,走进农区和平原,进入千家万户,扩大细毛羊在全省的覆盖面。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探索毛肉兼用型细毛羊和多胎细毛羊的培育和研究,增强细毛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国毛”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李范文站长带领有关人员多次跑北京,走新疆,上青海,去内蒙,走访有关专业人员,共同探讨改革之路。与此同时,他和副站长王英林、贺学昌经常顶烈日冒严寒,深入牧区羊群,与牧羊职工屈膝谈心,收集第一手材料,总结培育经验。在节假日和双休日,他还和有关专业人员共同编辑出版了20多万字的《优质甘肃高山细毛羊实用生产技术》一书,为细毛羊的技术推广提供了很好的材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往日历史,令人欣慰自豪,瞻望未来发展,前景更加美好。过去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奋力扛起了甘肃高山细毛羊发展的大旗,撑起了羊产业的一片天空,它虽然身居祁连山高寒牧区,但作为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支奇葩而幽香四溢。在新的形势下,李范文站长决心带领全站干部职工,借助十八大的强劲东风,继续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面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农牧民,为全省及全国的绵羊繁育技术推广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