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生猪认养"开始走俏中国市场,北京、山东、辽宁、浙江等地一度掀起"生猪认养"的风潮。消费者可以亲自到农场挑选"认养猪",一般以体重50-60斤的小猪为主,确定认养后打上专属耳标,交由农场主统一饲养管理。饲养期间,认养者可以定期到场或通过网络实时观察认养猪的生长情况,农场还会提供不同的营养套餐供认养者选择。饲养周期一般为8~9个月,地方土猪品种可能要长达1年。生猪出栏后认养者以认养合同中约定的价格回收,部分农场可能要求认养者在认养时一次性付清款项。认养一头猪的花费从3000元至5000元不等。而农场主的责任是为认养猪提供一个科学、绿色、环保的饲养环境,杜绝生猪养殖过程中摄入有害物质,保证肉质绿色、安全。消费者对"生猪认养"的认可一般是基于对食品安全的追求。规模化生猪养殖都是在一个即偏僻又封闭的环境里,一头猪从出生到餐桌,中间环节消费者往往都观察不到,因此"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大有人在。
近几年来,随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健全,病死猪肉、注水肉、瘦肉精等黑幕屡被曝光,不断消磨着消费者对生猪养殖者、屠宰者、销售者的信任,催生了他们对放心肉的渴求。生猪认养模式恰好迎合了消费者希望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透明化的迫切心理和需求。再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人群产生了对农村舒适、安逸生活的向往,生态农场提供农家乐等服务得以让城市人过上一把农村生活的瘾。他们可以时不时到农场看看自己认养的猪,养养猪、种种菜、欣赏农家风光。消费者对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生猪认养"模式有力的支撑。对于农场主而言,生猪交易的价格在生猪认养时就通过协议约定了,起到类似于期货套期保值的效果,有效规避猪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由此看来,"生猪认养"模式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使然,既规避了养猪人的风险,也满足了消费者对放心肉的需求。那么,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广而推之呢?市场仍处量的追求,"生猪认养"属小众市场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12年的39公斤,而且这个数字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荷兰合作银行高级行业分析师潘晨军曾表示,2015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将达到67公斤。28公斤的空缺还需要约2.4亿头猪(以中国人口13亿、生猪出栏重150公斤算)来填补,因此,中国猪肉供应市场还处在量的追求阶段。"生猪认养"难以形成大规模养殖,目前推出"生猪认养"的农场承载量一般为100头左右,而且生态放养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土地,用生猪认养模式即使是填补2.4亿头的一个零头在中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式下也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