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钢架玻璃构造的高标准羊舍在阳光下光辉灿烂,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围栏如草原上流动的乐章,一群群洁白的羊群像朵朵白云悠然飘荡……作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肃南县把畜牧业作为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来抓,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产业化为手段、标准化为方向、科技化为支撑,充分发挥"高原"和"绿色"两大优势,开启了发展绿色畜牧业的新篇章。补"短板":让富民产业强筋骨"土围栏"、"破羊圈"、"毛帐房",这是过去牧民生产生活设施的真实写照,而现在,草原上随处可见结实的钢丝围栏、砖混结构的羊舍以及漂亮的牧民新居。"这几年变化这么大,全靠政府投资给牧民群众搞建设啊。"该县皇城镇营盘村牧民兰福红感概地说。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政府财力等因素制约,畜牧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一直是一块"短板"。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财力的增长,该县一手抓项目、一手抓投入,竭尽全力去弥补加固这块"短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夯实了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基石。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县积极争取实施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基本草原建设、扶贫开发等各类惠民政策及建设项目,完成草原围栏1350万亩,建成暖棚羊舍6300多座,全县95%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修建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65座,药浴池134座,固定式、活动式剪毛棚32座;建成高标准细毛羊育种棚4座2400平方米,集机械剪毛、分级打包、仓储为一体的高标准羊毛存储棚8座3270平方米,集种植、加工、储存为一体的饲草料点13处;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13公里,集雨(雪)水窖3082孔,累计投入资金达6.6亿元。促转型: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在大河乡红湾村棚圈沟牧业点,一个新建的养殖小区在草原上格外显眼,20座蓝色彩钢羊舍一字排开,规模宏大。村主任杜永生高兴地告诉记者,每座羊舍占地245平方米,造价4.5万元,其中政府补就助1.5万元,能养羊150至200只呢。草原是牧区的"命根子"。然而,一个现实的矛盾是:群众增收主要靠养畜,而保护生态却要减畜;既要算草畜平衡的生态账,又要让牧民群众收入不减少,像红湾村这样正在全县新建养殖小 区的做法正是该县努力破解这道"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县上在政策上引导、在资金上扶持,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坚持"高效、生态、安全"的养殖标准,采取统一修建圈舍、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饲草料加工、统一免疫程序、统一配种改良"五统一"生产模式,引导农牧民将超载牲畜向养殖小区转移,走天然放牧+舍饲养殖相结合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高效绿色畜牧业的转变。至目前,该县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高标准暖棚羊舍1147座,发展人工种草面积11万亩,扶持和培育规模养殖户3500余户,全县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到50%以上。兴科技:提质增效促民富该县坚持走"科技兴牧"的路子,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网络。县上制定了13项带动细毛羊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应用畜种改良、人工授精、舍饲喂养、绵羊穿衣、机械剪毛等细毛羊实用生产技术43项,建成了科技示范点40个、科技示范园区1个,完成畜种改良25万头(只)、绵羊穿衣10万只、机械剪毛20万只、标准涂料标识40万只,细羊毛净毛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羔羊成活率达到了96.7%,甘肃高山细毛羊饲养规模达到76万只。组建细毛羊养殖、贩销、加工等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0多个,完成了全县无公害牛羊肉一体化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注册了"赛美努"、"九排松"两个毛肉商标,"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建成草原惠成肉食品加工、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等畜产品企业,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市场化、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有望突破万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