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味的珍稀保护动物,吃,还是不吃?回答是肯定的:不吃!但如果是人工养殖的呢?那回答可能就不一样了。8月13日,记者在贵州省科技厅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进行验收时了解到,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产业化遭遇法律瓶颈。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是我国二类保护珍稀两栖动物。野生大鲵由于肉嫩味鲜,遭到大量捕杀,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资源,我国于1988年将其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和运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但随着科技发展,近些年来娃娃鱼人工繁育养殖,已成为部分省区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项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利用贵州喀斯特山区适宜娃娃鱼繁育生长的自然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娃娃鱼,为山区农户开辟致富路,贵州省科技厅2008年组织实施了由贵州锦江大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遵义医学院、铜仁学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定县畜牧水产局等参与的"贵州喀斯特山区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重大科技专项。
5年间,项目组围绕娃娃鱼繁殖效率的提高性研究、弯曲病的病因与防治方法研究、娃娃鱼养殖规范及质量标准的建立、娃娃鱼的人工养殖产业示范4个子课题,进行了系统的合作攻关研究。通过研究,项目组筛选出了娃娃鱼最佳饵料组方和催产时间,形成了最佳催产、受精时间和饵料组方等核心技术,获得受精率90%、孵化率38.7%、幼鲵存活率95%的良好成效,其繁殖率比项目实施前显著提高。经农业部组织国内专家评审,认定锦江大鲵公司已具备持续、规模化生产大鲵子二代的能力;项目组还制定了《大鲵亲鲵饲养技术规范》等7个技术规范性标准,申请专利31项,已获授权12项。锦江大鲵公司已在贵定县建成2个娃娃鱼产业示范中心,形成年繁殖娃娃鱼10多万尾、年产7.5万公斤商品娃娃鱼的能力。
同时,公司的娃娃鱼养殖技术和娃娃鱼幼苗向全省辐射推广,不少娃娃鱼养殖农户因此发家致富。目前,仅贵定县就有17个乡镇、50个行政村的532户农户养殖娃娃鱼42195尾,全县年产商品娃娃鱼可达约10万公斤。按目前贵州市场最低价每公斤600元计算,产值可达6000万元。然而,"娃娃鱼繁育养殖及产业化技术虽然研究成功了,企业却面临亏损。原因是娃娃鱼产业化遭遇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瓶颈"。锦江大鲵公司总经理兰洪明告诉记者,在贵州省范围内,因为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批准,能够合法经营,"但出不了省,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省市,更是不许经营或限制经营,而贵州消费市场又能力有限"。目前,仅贵定县就年产4万尾商品娃娃鱼,却只卖得出1万尾,其余的只能暂时亏本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