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乐山市沙湾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和初步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16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85
   2006以来,沙湾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有关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创新思维、大胆探索,树立“事业要发展,队伍是关键”的改革理念,确立“稳区、固乡、强村”的改革思路,制定“强基层、配队伍、建网络”的具体举措,前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口,建设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较早、较快、较好地完成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最关键、最迫切、难度最大的乡村两级改革,初步实现了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区呈现出了“群防群控”的兽医工作新格局。
  一、背景情况
  (一)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1、机构及人员情况:截止2006年12月底,全区有乡镇畜牧兽医站13个,核定编制53名。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职职工87人, 退休职工41人。在职职工中正式职工46人、经人事部门批准聘用的合同人员7人、各站自聘临时防疫人员34人。
  2、工作职责情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我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职责也不断发生变化。到2006年底,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主要负责检疫、防疫、畜牧生产发展等3大公益性职能,其中检疫工作全部由35名正式职工和7名经人事部门批准聘用的合同人员专职负责,防疫工作由11名正式职工和34名自聘临时防疫人员负责,他们在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从事骟畜、医疗等诊疗服务。传统的饲料、兽药等经营性服务已全部交由社会提供。
  3、经费和保障情况:全区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一直实行经费自收自支。由于主要经费来源为防检疫规费收入,自1995年以来,一直实行检疫人员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发放工资,防疫人员完全靠从事骟畜、医疗等服务和政府发放的防疫劳务补助获得报酬的政策。全区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于1998年集体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2004年集体加入了医疗保险。
  (二)改革的背景原因
  长期以来,我区基层的动物防疫工作一直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兽医人员负责。由于“人员少”(各站编制为3-6人),“任务重”(职工除负责防疫外还要负责检疫等公益性工作以及从事经营性服务),“路途远”(部分村组距乡镇站几十华里山路),“工作量大”(现已由传统的春秋两季防疫变为一年四季防疫和不确定的重大动物疫病紧急防疫),“收入无保障”(兽医人员均为自收自支,个别职工人均月收入只有100-200元)等历史和体制原因,从2000年以来,乡镇畜牧兽医站先后有24名年轻的技术骨干纷纷跳槽辞职,另谋他就,同时现有兽医人员“重检疫轻防疫”、“重收费轻服务”等现象极为普遍。致使基层防疫体系“线短网破”,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基础免疫工作非常薄弱,每遇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只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全体人员暂时放下其他工作搞集中“突击”,全年疲于应付,动物防疫质量和密度均难以保证,工作无法进入常态。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此次改革机会,延伸体系、健全网络、前移关口,配齐配强乡镇兽医,选好用好村级动物防疫员,建立了一支直接服务农户、直接联系基层的专业性常设兽医队伍,健全和完善了乡、村两级动物防疫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设立公益性的乡镇畜牧兽医站
  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离的要求,我们将原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动物诊疗、骟割、饲料兽药经营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分乡镇建立了完全履行公益性职能的1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作为社会公益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区财政全额预算,主要承担动物防疫、检疫、畜牧生产、投入品监管、疫病监测等五大公益性职能。由区畜牧局对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实行统一管理。
  (二)成立经营性的畜牧兽医协会
  我们将区境内从事动物诊疗、骟割、饲料兽药经营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性服务的人员组织起来,组建“沙湾区畜牧兽医协会”,实行执业准入。凡取得执业资格并服从行业管理的人员,均可经个人申请、协会批准、报区畜牧局备案后成为“区畜牧兽医协会”会员,可在规定的区域内开展畜牧兽医经营性服务。区畜牧兽医协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开展服务享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各种优惠政策。区畜牧兽医协会由区畜牧局进行行业管理,其会长由区畜牧局提名,会员选举产生。
  (三)设置村级动物防疫员
  针对村级动物防疫力量薄弱的现状,根据重大动物疫病坚持“群防群控”方针的要求,我们按照“村民委员会推荐、乡镇畜牧兽医站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区畜牧局审批”的程序,在全区每个行政村,选定了1名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由村级组织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负责该村动物疫病预防、疫情监测等工作。按大村(1000人以上)、中村(700-1000人)、小村(700人以下)每年1200元、1000元、800元的标准,区财政对全区147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定额补助,其中60%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40%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
  (四)妥善地做好人员的聘用与分流
  改革的成败在“人”,关键也在“人”。此次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处理好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了充实与分流的尺度,运用好了上岗与清退的政策,使得所有改革对象“留得安心、走得服气”,未出现一例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和异常上访,改革得以平稳推进。
  1、稳定原有编制不减。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53名编制维持不变,全部核定给新设置的承担公益性职能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使用,根据工作业务各站3-6人不等。
  2、考核聘用。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正式职工,愿意重新上岗的,由人事、畜牧部门联合组成考核小组,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聘用。共有46名职工通过考核被聘用。
  3、公开招考。对空缺的7个岗位,由人事部门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经过笔试、面试等程序,7名具有畜牧兽医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充实到了乡镇畜牧兽医队伍。
  4、双向选择上岗。对取得聘用资格的53人,采取“个人自愿申请、单位考核聘用、区畜牧局聘用站长、站长提名站员”的办法,实行双向选择上岗。
  5、清退临时人员。对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合同人员、自聘临时防疫人员,我们一方面按政策予以坚决清退,一方面在操作上体现人性关怀,在做好各项社会保险衔接工作的同时,积极为他们找“出路”,对愿意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在选定时予以优先考虑,对愿意从事经营性服务的,畜牧兽医协会在批准会员时予以优先审批。全区40名被清退对象,有7名经招考成为乡镇畜牧兽医站正式职工,33名继续从事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营性服务等畜牧兽医工作,只有1人另谋职业。
  (五)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此次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模式可以照搬。要体现“思想不散、工作不松、任务不减、服务不断”的改革要求,我们只有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完善”,不断思考和积极探索新体制下的运行管理模式。
  1、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三权归县、检疫分片、业务划站”的管理模式。一是明确由区畜牧局对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实行统一管理。二是针对检疫工作中存在的诸如各站人员分散、无法集中力量解决突发事件;定点屠宰场跨乡镇设立、单一乡镇站无法承担驻场检疫任务;比邻乡镇各自为战,不协调、不配合,甚至互挖墙角等实际问题,实行“片区检疫制”。即:按地理特点将全区分为4个检疫片区,每个片区3-4个乡镇,片区内检疫工作实行“人员统一调配、工作统一安排、任务统一考核”,每个片区由该片各乡镇站长推荐选举1名召集人,负责该片检疫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三是除检疫之外的其它业务工作仍坚持“属地管理”,由区畜牧局向各乡镇站下达目标任务,防疫等工作仍贯彻“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工作要求,明确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畜牧部门各自的职责。
  2、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村聘村用。为强化“政府保密度”的工作意识,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村聘村用。取得聘用资格的村级动物防疫员,由各村民委员会与其签定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在业务上须接受所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安排、指导和工作考核,其培训由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的定额补助,由区财政局拨给区畜牧局,区畜牧局根据村委会、乡镇畜牧兽医站、乡镇人民政府的考核结果拨付给村级动物防疫员和村民委员会。
  3、对畜牧兽医协会会员实行执业准入。区畜牧兽医协会实行执业准入、行业自律,除会长由区畜牧局提名、经会员选举产生外,协会所有事务在遵守法律法规和畜牧业行业规定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三、初步成效
  沙湾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启动、较早完成。通过改革,健全了服务体系,提高了工作质量,稳定了基层队伍,基本解决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无人干事、无钱干事、干不好事”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17000余平方米的国有资产,初步体现出了改革成效。
  (一)健全了服务体系
  通过改革,全区形成了由公益性的区级15人、乡级53人、村级147人,以及经营性的近100人组成的立体式畜牧事业服务网络,服务体系由过去的区乡两级延伸为区乡村三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口从乡前移到村、组,呈现出了检疫上“片区互动”、防疫上“群防群控”的工作新格局,解决了“无人干事”的问题。有关做法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沙湾区因此被列为全省迎接农业部“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的2个现场区县之一。
  (二)稳定了基层队伍
  通过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密切了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行政领导关系,融入了本乡镇政治经济建设的主流,政治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乡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从改革前的878元增长到1239元,增长41%,年收入从1.1万余元增长到1.9万余元,增长73%,经济待遇明显改善。由于财政的全额预算解决了“无钱干事”的问题,使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岗位变得具有空前的吸引力,成为部分年轻人就业的理想选择。此次公招7名乡镇站工作人员,有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内的22人踊跃报考,其中还有1名报考者是2004年从乡镇畜牧兽医站辞职的职工。
  (三)提高了工作质量
  首先是工作意识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在改革前的资金来源体制下,“留病养医”、“重收费轻服务”等现象屡禁不绝,改革后,工作目的由“生存”变为“服务”、工作要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在既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又无自筹经费的压力的背景下,“干好事情”成为了基层全体职工的共识。
其次是工作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主要表现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在此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的防控工作中,免疫预防用时从以前的20天左右缩短到了14天,且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动物疫情的监测报告时间从以往的4小时缩短到了2小时;消毒用药增加了2倍,人均日消毒从45户提高到了60余户。在检疫工作上,主要表现为检疫率大幅提高、市场监管力度增强。仅6月份检疫规费收入就实现11.36万元,比前5个月的平均数增长了52.8%;无害化处理了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产品9头约650公斤,是去年同期的2.25倍。
  四、经验启示
  从2006年8月开始调研思考,到2007年5月顺利完成,我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改革,我们增强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信心,健全了服务网络体系,也积累了迎难而上、大胆探索的宝贵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保证
  一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袁晓松、区长陈昆先后5次听取畜牧部门关于改革的专题汇报并做出具体指示,特别是在改革进入实施草案拟定、参与各部门意见不统一的关键时刻,2位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题协调会,就编制、经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确保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二是市畜牧局的大力支持。市局分管领导和相关科站参与和指导了我区从改革方案酝酿到最后实施的全过程,刘洪研局长还亲赴沙湾与区委主要领导沟通协调,为我们奠定了政策基础、争取到了领导支持。
  三是组建了强有力的改革领导班子。成立了由2名区委常委、3名副区长牵头负责,区纪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沙湾区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10余次召开工作会、协调会,较为迅速地拿出了我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草案,在报经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启动了全区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部门配合是关键
  区级各部门和各乡镇对此次改革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配合。编制部门在“事业编制只减不增”的大原则下,维持了乡镇原有编制不变;人事部门主持参与了从改革动员、考核、招考到聘用的全过程;社保部门在改革期间对保险欠费做了挂帐处理,按月发放退休金,确保了队伍的稳定;各乡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改革对本乡镇动物防疫
  (三)财政保障是根本
  区财政将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年的人员工资、工作经费、保险等128.33万元、村级动物防疫员定额补助14.56万元全部纳入了预算,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出列入了财政储备金,处理改革遗留问题等成本费用21.76万元由财政统筹解决。
  (四)基础扎实是前提
  首先是无保险等后顾之忧。从1998年开始,我们采取自筹、挂帐等办法,陆续为乡镇站全体职工缴纳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其次是无人员超编的压力。从2000开始,我们一方面禁止超编进人,一方面通过退休、调离、辞职等形式将在职人员从94人精简到46人,严格控制在53名编制以内。第三是遗留问题少。我们最近几年化解了乡镇站的所有负债,全部临时人员在2004年予以了经济了断,资产办理了完备的产权手续,退休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交给了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确保了改革能轻装前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