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优势,紧紧扭住促农增收的目标不变,更由于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云南省畜牧业实现了从大到优、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
2006年,全省肉类总产达322万吨、禽蛋产量20.5万吨、奶类产量38.7万吨,分别是2002年的1.37倍、1.55倍和2.04倍;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从全国第12位、第25位、第19位上升到第11位、第22位、第15位;猪肉产量从2002年的全国第10位上升到第6位;畜牧业产值达365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占农业总产值的31.5%;农民出售畜产品的人均现金收入达525元,与这个产业息息相关的3000万农民,正赶着牛羊奔向小康路。
创新思路迈上发展新平台
云南的天然草地有2.29亿亩,居全国第7位,低纬度、高海拔,水热光照充足,适宜畜禽生产繁衍,全省牲畜存栏总量4500万头只,这一切,让畜牧业成为云南省农村覆盖面最广、千家万户都能搞的大产业。然而,粗放、分散、低效的发展方式,使畜牧业陷入存栏多出栏少,商品率低,农民养猪为过年、养殖为赚盐巴钱,整个产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是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基础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加工流通滞后、产业链短等深层次矛盾不少。面对畜牧业发展的种种矛盾,省委、省政府始终旗帜鲜明地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九五”以来,先后召开4次畜牧工作会议,下发了3个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特别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云南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把云南建成中国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从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业到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畜牧产业被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省农业厅厅长段兴祥说:“畜牧业被推上新的发展平台,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加快畜牧业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疫病防治为保障,以畜产品加工为突破,稳定发展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草地畜牧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新思路为全省畜牧业走上由大到强之路指明了方向。”
理清发展的思路就能提升发展的速度。瞄准畜牧业发展的“软肋”,各级各地增加投入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扶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以及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建设,为畜牧业奠下发展腾飞的基石。一个产业要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必须要有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的机制。为此,创新畜牧产业发展方式成为新的着力点。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发动,较多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向农民围绕市场,依托龙头企业方向转变;畜牧业发展资金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向财政资金引导,主要依靠社会资本激活转变。政府由过去的直接参与者变成引导者、服务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和改进动物疫病防治等。由此引发的是,一些从事畜牧、建筑、服务、加工业等的民营企业看好畜牧业,纷纷投资发展。
神农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PIC猪场,扶持建立规模养猪场48个,辐射带动农户饲养优质猪,提高养殖效益;大理市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老板投资数千万元,建成10多个500到1000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场;玉溪百信集团投资上亿元,建设百万头生猪屠宰线,吸引养殖大户进行标准化生猪养殖…….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社会资本全力助推,不仅提升了畜产业的发展档次,更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从粗放分散到集约化发展
牲畜存栏多,但出栏率低、商品率低、个体产品率低、饲料转化率低″四低″,既是云南省畜牧业大而不强的反映,同时也成为畜牧业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突破口。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畜种和设备,建立起以良种繁育体系为重点的种、料、防、训科技服务体系,云岭山乡涌起养猪“八改”技术、母猪高产技术、仔猪培育技术,以及牛冻精改良、羊胚胎移殖、良种禽推广等科技推广热潮。落后的饲养方式被科学养殖所取代,全省良种猪覆盖面达85%,规模化养禽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牛、羊良化种快速推进,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112%、30%和67.6%,比2002年提高22、11和17.5个百分点。在科学养殖的旗帜下,健康养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贯穿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始终。以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防治为重点,全省层层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推行″免、检、驱、治、改、监″综合防疫措施,畜禽免疫密度达到91%;全面防堵境外疫情,设立防堵卡(点)321个;加强疫情监测与预警,全省设立了346个疫情监测点,近年来,省内未暴发和流行对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打击的疫病,保障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饲料、兽药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兽药、饲料质量监测和畜产品检疫监督,坚决查处使用违禁药品和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引导零星分散低效养殖向规模高效的现代畜牧业转变,全省建成生猪商品基地县45个、商品牛羊基地县32个、禽蛋基地县8个、养蜂基地县8个,一批养猪、养牛、养羊大户在基地县诞生,他们以科学养畜、上档次、适度规模,大幅度提高畜禽商品率和养殖业效益,成为千家万户农民学习效仿的榜样,从而促进云南省畜禽饲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率的增加,全省形成了一批产业聚集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畜牧业优势产区。以昆明、大理、红河为中心的奶牛生产区,奶牛饲养量、奶产量分别占全省的91%和89%。以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等地为中心的家禽生产区,禽肉、禽蛋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1%和76%;2006年,出栏肉猪50 头以上的2.8万户,出栏猪321万头,占全省出栏数的11%;年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的规模饲养户3949户,出栏肉禽占全省的近20%;蛋鸡存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饲养户1646户,鸡蛋产量占全省的43%;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户1.2万户,肉牛出栏占全省的16.6%;肉羊年出栏30只以上的规模饲养户2.7万户,肉羊出栏占全省的26%。生猪、肉牛、肉羊优势产区逐步形成,共发展各类养殖小区近300个,畜禽饲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雏形已经形成,传统畜牧业正一步步走向现代畜牧业。
龙腾虎跃放大产业效应带动农民增收
实施“22355”畜产品加工工程,深加工″短腿″被接长,以产业化经营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畜牧产业在新的发展理念下释放出巨大的产业效应。邓川蝶泉乳品公司、昆明雪兰牛奶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公司通过了国家级龙头企业认定,来思尔、东亚、泰华、宣威火腿集团……一大批畜产品加工“龙头”迅速壮大。去年蝶泉奶粉出口4437吨,出口值达804万美元,成为中国本土企业中奶粉出口最多的企业;来思尔乳业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300吨的水牛奶干酪生产线;玉溪凤凰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加工量不断增加,去年加工肉猪45.42万头,外调猪肉2.08万吨,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常州等地。全省上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多个,去年全省共加工肉类34.6万吨,奶类29.8万吨,畜产品加工值达89.7亿元,带动了民族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涌现的各种畜牧产业化经营形式,把由单家独户养殖经营的畜牧业,推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昆明正大与易门、个旧等地发展″一条龙″养殖项目,由农户投资兴建厩舍等基础设施,公司免费提供畜禽种苗、饲料和技术服务,实行产品包销的联营饲养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产业化的连接下,全省农民出售畜产品的现金收入达525元,千家万户农民从过去的养猪为过年,到养殖为赚钱,畜牧业从过去弄点盐巴钱的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带动3000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重要来源。
云南畜牧业已经大步迈入了发展的新境界,其标志性的转折在于,我们从吃肉、吃蛋靠“进口”的畜产品主销区变为了畜产品生产外销大省。罗平县成为云南、广西、贵州3省区知名的区域性生猪和猪肉集散地,来自全国近10个省区的1600多营销人员长住交易,生猪交易量达40多万头;曲靖市的畜产品营销大户、畜牧养殖协会年运销的畜禽达170多万头只;文山州外销活畜禽309.5万头只,加工外销畜产品274吨,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江川、富源、施甸、蒙自等仔猪生产大县,仔猪已销到了缅甸、越南等地。目前,全省年生猪外销量达500万头左右,羊300多万只、牛60万头,销往省外和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
巨变无声,云南畜牧业正走向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