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天祝县松山镇发展暖棚养殖业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8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38

 

岁末年初,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滩草原异常干旱,无雨则无草。过去遇上这样大旱的年份,松山滩草原上的牧民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牛羊死亡惨重。但今年,牧民们却不再担心因草原返青迟而饿死牛羊。同样是干旱之年,为什么今年不同?松山镇党委书记孙立军给出了答案:近3年来,镇上着力实施武威市委提出的“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暖棚养殖、舍饲育肥为主的设施畜牧业,不断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建设,使牧民旱涝保收,设施农牧业成了农牧民增收的聚宝盆。松山镇地处祁连山脉毛毛山南麓松山滩草原,草原面积96万亩,是天祝县主要牧区之一,牧业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67%以上。至去年底,已建成养畜暖棚4100多座,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41个,建成绵羊受精站点61个,全镇牲畜饲养量达到了26.65万多头只,有效推进了草畜产业由数量型向经济效益型的华丽转身,成为天祝县畜牧业发展的示范乡镇。今年,全镇设施农牧业建设任务为1550亩,其中果蔬菌日光温室300亩,养殖暖棚1250亩。

各项任务已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在阿岗湾村落实日光温室建设用地120亩,计划搭建日光温室60座,并计划建成百亩日光温室示范点1处。现已落实设施农牧业大棚2090座2445.3亩,其中养殖小区86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镇日光温室可达到1900多座,养畜暖棚可达到5300多座。农区户均建设3座蔬菜大棚,牧区户均建设3座养畜暖棚,干旱区农户户均种植两亩地膜洋芋的“332”农牧业发展规划已初具规模。鞍子山村的牧民张世医从2011年开始,响应政府号召,借助政策优势和妇女小额贷款支持,在鞍子山村马圈组投资60余万元修建7500平方米高标准养殖小区1处,专门进行舍饲育肥,年出栏肉羊4800余只、收入50余万元。去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他联合村上4户养殖大户,注册成立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华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68万元。通过育肥养殖,张世医等一批牧民尝到了甜头,舍饲养殖的积极性高涨。今年,合作社又借助双联惠农贷款支持投资80余万元修建种羊繁殖中心,计划年接羔1200只以上,带动周边村组畜种改良2万只以上。如今的华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扩建,占地面积已达33亩,共建成高标准畜棚43座9000平方米,存栏3100余只,年出栏9000余只,年收入90余万元。中大沟村的包忠玉借助县上对舍饲养殖业的优惠扶持政策,联合村里10户养殖大户成立天祝县盛牧园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580万元。同时投资510余万元在松山镇红山根新建面积为60亩的养殖小区1处,主要进行绵羊的繁殖育肥,年计划育肥出栏绵羊2万余只,年纯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在养殖大户的带动下,更多的养殖小区和暖棚如雨后春笋般在松山草原上矗立起来,成为全镇支柱产业,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在松山镇,养畜暖棚已成为牧民们必不可少的生产设施,预计到今年年底,全镇新建养畜暖棚数量可达5300多座。以鞍子山村为例,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建成舍饲暖棚590座,户均已达到1座养畜暖棚。今年已落实养殖暖棚160多座,养殖小区19个,建成后全村户均养殖暖棚将达1.6座。村民蒲占开在2011年和2012年期间累计建成养畜暖棚3座,去年底全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00元,比上年增收26.3%。蒲占开指着已建成的畜棚高兴地说:“在最寒冷的冬季,暖棚里温度适宜,牛羊在这里可以安全过冬,特别是仔畜的成活率很高。同时由于有饲草料的补充,成年牲畜生长快、膘情好、出栏率高、售价也高,虽然减少了牲畜的总量,收入反而比以前增加了很多。”目前,村里培育肉羊育肥户126户,牧民们以舍饲和半舍饲的方式,育肥牛羊达到3.8万头(只),利用暖棚接羔育幼,使仔畜成活率达到了96.3%。在缓解草畜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由低产出的传统畜牧业向高效的季节畜牧业转变。同时,松山镇依托恢复和保护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退牧还草、农牧村安全饮水、牧区节水示范工程等建设项目,强化了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