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三年猪价两次走了两个极端 第三次收储不遥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6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7

在2010年6月的时候,调研人员在养猪大省四川、江西调查时,当时因猪肉价格持续跌破成本价,苦熬多时的养猪大户无奈之下纷纷杀猪避险。而在2011年的时候同样是6月份的夏季,猪价却持续上涨,与高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呼应,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当时的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6月第二周,34个大中城市生猪平均出场价格达到每公斤17.62元,同比上涨79.2%。

因为猪价持续上涨,包括湖北、广东、山东、吉林在内的多个地区均出现“抢猪潮”。而回过头来再看看2013年的今天,又是一个夏季,猪价却是14.0元/公斤左右,且几年以来生猪价格总体呈现持续下跌的走势。短短三年时间,猪市几次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国家宏观调控止不住,养殖户退市入市难规范,猪周期依旧肆无忌惮……生猪价格不好转,第三次收储不遥远猪肉价格对CPI贡献比重近4%,其价格波动对物价总水平影响深远。依照往年经验,为避免猪肉价格大涨大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今年截至7月1日,国家已经出台了两次“冻猪肉收储政策”,如果接下来的猪价没有明显的好转,政府继续第三次的收储将不是猜测。

国内外规模化养猪场对比截至2012年底,中国年出栏量为50头以上的养殖户规模,仅占所有养殖户中62%左右的比例。而50头出栏量的这个标准,也被普遍认为偏低。而中国畜牧业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36%以上,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比重7.5%左右,这一数据较5年前的2006年分别提高20个和4.5个百分点。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同期美国农业部的统计表明,美国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比91%以上。国外经验表明: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肉价格就会趋于稳定,产业风险也将可控。   

 一般来说,养猪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种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以及猪肉销售。产业链越长,企业规模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稳定价格波动的作用也就越强。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中国的养猪户大多都是散养户。散养户的波动性很大,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无利可图时一哄而散出去打工,出现大规模退出市场的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国内的行业现状伤害是极大的。一方面是散养户大规模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大量养殖户因为前年、去年的持续亏损无力及时补栏。业内人士将之形容为“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得慢”。两相作用之下,生猪的供给出现紊乱。国家调控要适度“对生猪生产进行调控并不是消除波动,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由于过度波动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损害。”但纵观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试图熨平“猪周期”时所采取的措施,会发现“越调越乱”的窘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生猪市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国家的调控不应该是以暂时的缓解市场压力为目的,而是应该注意调控的方式,将市场一步步引导到一个可以自己修复震荡波动的较为稳定的模式里面。为市场探索实践这样的模式。

不能市场一出现大的波动就赶紧出台调控政策,也不能以为的鼓励养殖户增加养殖,当猪价上涨时本身已经会刺激养猪户增加生产了,如果政府还急于推出一系列鼓励措施增强养猪户的积极性,结果造成短时间内生猪生产能力大幅增加,随后表现为价格急速下降。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信息化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养猪户大都是散养户,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意味着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其掌握的信息比较落后,对市场行情没有一个宏观的全面了解,导致其不能理性的分析预测市场只能盲目从众。国家需要加大畜牧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导养猪户进行科学生产,这也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